說起三峽,很多人都想到藍染、老街,但真正精采的是三峽巷弄風光,一股台灣古早時光的氛圍還在這裡慢慢發酵。無論是免費給過路人喝茶的老傳統「奉茶」習俗,亦或是200多年歷史、融合歐式台味雕刻的廟宇,老打鐵店轉型的創意DIY,老屋新創的文青咖啡廳,讓你看見不一樣的三峽。
早年徒步挑擔,家門口擺茶供人解渴
經歷過窮困時期的台灣孩子,應該都還記得小時候在路邊、大樹下,以大鐵桶裝的「奉茶」古俗,當時艱苦的台灣人缺乏交通工具,多以步行擔著農產品往返路間,沒有現在三五步就出現的手搖茶飲店,忍著口渴難當趕路,可真比肉體上的勞累都讓人難受。
這時看到路邊善心人早起親手燒的茶水,仿如甘霖般的愛心,最是讓人感動。在這條三峽小巷弄內,看到一棟家屋前放著小鐵桶,鐵窗前掛個小牌,賣的都是簡單的生活小品。位於三峽溪畔的秀川街與昔日熱鬧的清水街,都是三峽當地最早形成的聚落,當年河港轉運茶葉、樟腦、藍靛,許多工人在此奔忙,而為他們解渴準備的小小茶桶直至今日港口機能已沒落的時刻,這份溫馨還靠著老一輩的人維持著,每次路過時心裡總想,有天這鐵桶會不見,但幾十年來台灣人溫暖體貼的心卻不會被遺忘。
古廟融合歐風天使雕刻,看土地婆纏小腳
高高捲翹的屋頂,正是具有200年歷史的宰樞廟,建於乾隆42年 (1777年),與三峽祖師廟皆有200多年歷史,為地方李姓大戶的家廟,因「以廟為主、祖先為輔」的規則,故不同於一般家廟,可讓人參拜。
進到這座廟,有2大特色非看不可,一是主神像處融入歐式風格,竟然有天使雕刻於其上,卻一點都不顯唐突,另一特色則是這裡「廟中有廟」,廣場旁還有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的「福正宮」,仔細看土地婆裝扮十分獨特,纏小腳、用手絹遮著雙手,很有早期傳統婦女的保守習俗,在台灣其他處可找不著相同裝扮的土地婆了。
老磚房鐵皮屋裡喝咖啡,聽樂團演唱
夜幕時分,傳統巷弄裡有股獨特的血液再竄流,位於清水街上的「甘樂文創」,老闆林峻丞曾從事媒體工作,回家鄉協助老皂廠轉型後,現與妻子兩人經營起文青風咖啡廳,在L型的老磚房上搭建鐵屋,融合新舊成為另一種樣貌。 (相關報導: 這才是文創?台灣宮廟也哈日,你想要還買不到的紀念品! | 更多文章 )
甘樂戮力於文創工作,除販售自己設計的商品外,出版的《甘樂誌》刊物細細記錄三峽美麗城鄉風貌,並組織絲瓜小隊,帶小朋友們一起愛護家鄉環境。假日夜晚現場有樂團表演,來此必點辣口味的義大利麵,香氣與口感都很讚,搭配咖啡或來點小酒,怡情就是得這樣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