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的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已經不再是台灣企業最熱門的投資地點,甚至台灣2023年對美國和德國的投資金額,已超越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專家和台商又是如何看待這個趨勢?
雖然台商仍熱衷海外投資,但根據台灣經濟部數據,截止至2023年11月為止,該年度台商對中國大陸(不含港澳)的投資額僅有29億美元,不但較前一年減少了近34%,更只佔該年度台商海外投資總額的12%。學者和台商分析認為,這與地緣政治的影響和生產成本提高有關。
雖然2023年全年的數據尚未出爐,但截止至2023年11月為止,台灣經濟部核准的該年度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相較於2022年同期是大幅成長成長87%,總額增至257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台積電赴美國和德國設廠金額較大的影響,台商在2023年對美國和美國的投資總額大增。其中,台商對美國的投資總額,大幅增加至2022年同期的9倍,達到了96億美元,佔當年度台商對外投資總額的37%。
同時,由於台積電2023年決定在德國設廠,台灣企業該年度對德國的投資總額更是成長了25倍,達到39億美元。這也是1993年台灣政府允許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以來,台商對美、對德投資首度超過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
台商投資中國熱潮不再?
根據台灣經濟部的數據,自1993年以來的絕大部分的年度中,中國大陸都是台商最大的投資國。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更是長期到台商該年度對外投資總額的50%以上。其中,在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201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比例達到了當年度台商海外投資總額的84%,是歷史最高比率。
不過在那之後,特別是2016年以來,受到兩岸關係不佳、中美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因素,以及中國本身的生產成本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等問題影響,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比重和投資總額就日趨下降。而2023年前11個月的12%,更是比先前最低比率、1999年的28%,再度下降了一半以上。
對此,中國全國性台商組織「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全國台企聯)」常務理事徐正文告訴DW,台商對中國投資的熱潮,在一些產業當中確實已經有所調整,這是由於中美貿易戰導致貿易關稅增加,「有的產品甚至增加了25%的關稅」。
徐正文舉例,近年來很多台商跑到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設廠,例如馬來西亞的檳城,現在就聚集了不少台灣的電子廠。
此外,徐正文認為,由於中國政府推動「騰籠換鳥」,也就是想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來取代勞力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以進行地方經濟結構的轉換,加上中國部分製造業工廠本身也在外移,「(台商外移的現象)不會太意外」。
上海台商陳先生也同意徐正文的看法。他向DW進一步說明,中國台商很多仍都是勞力密集型的產業,因此當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出現關稅和貿易壁壘之後,那勞力密集型的台商也就只能「快溜」。 (相關報導: 台灣大選何以如此重要?德語《商報》:一旦賴清德當選,中國勢必做出反應 | 更多文章 )
專家:地緣政治和成本影響大
DW訪問到的2位兩岸經濟議題專家,也與中國台商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台籍副教授陳弘信向DW表示,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以及中國的生產成本日漸提高,都是台商不願意繼續投資中國、甚至轉移到東南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