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年進出口的統計資料來看,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台灣重要依存的市場,民間貿易往來對中國市場出口占比高達近40%;進口也有超過20%。
自蔡政府上任以來,兩岸的關係趨於疏遠、趨淡..,特別是2019 COVID-19爆發以來,兩岸人民的距離也就拉得更遠,互動也更為減少,連經常往返兩岸的台商也減少不少外,來台的陸客驟減也直接重擊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這也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中國動向對兩岸的關係、甚至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一、中國政經動態變化左右零售市場發展
中國夾著龐大市場的優勢引資招商,在成長速度與規模潛力的極具誘因之下,確實也吸引了許多不少的企業、投資者紛紛加入市場。在國家經濟體制下,走的是大政策,更也是黨的政策,本質上中國至今因政治體制仍是屬於「一黨專制」,而經濟體制發展也是「計畫性的市場」。(註)
因此,現階段的計畫型經濟市場開放政策仍然潛藏著諸多的行政法規限制與傳統社會講究關係的潛規則,,簡單的說,法令也會是依照黨的計畫、發展進行修訂,對企業的投入風險來看,長久下來必然會衍生出許多「社會負債」的經營風險。既使如此,中國市場仍吸引來自國際大量資金投入。然而,中國這種特殊的政治經濟結構有人樂觀看待,但也有人持悲觀的看法(如表),提醒未來想再進入中國零售市場的業者要審慎評估其可能的市場機會與隱藏的市場風險。
兩岸長期處在複雜地緣政治關係,雙方若要走向正常經貿關係仍需要一段很漫長時間或許才有可能達成,特別是如何巧妙利用中、美、台的之間關係。在2001年12月後兩岸先後加入WTO後,40多年來逐步實施一連串對外市場開放政策吸引大量外資,同時兩岸零售流通服務業的互動確實有增無減,並造就一些成功的台資零售服務業。而此一最貼近消費者的民生產業,零售服務業則被中國視為吸引台灣商業資本的重要戰略產業之一。(如圖)
由於,零售服務業本質上是最接近消費大眾的柔性產業,它最了解市場上顧客的需求,也具有創新、維繫、普及庶民生活文化與傳遞異國消費文化的社會功能。所以,相信兩岸只要秉持耐心、溝通與等待,相互尊重現實存在著社會體制差異性的事實與維護各自經濟利益上,本著互利互惠的務實原則,逐步擴大經濟貿易的合作範疇,未來台灣零售服務業將擁有更寬廣的國際市場發展空間。
另外,從國外企業的角度來看,台灣在面臨中國市場時有的優勢,可以分成幾個方面來看:
「語言與文化」:兩岸語言相通,人民在文化、溝通與相互的理解上,比起國外的企業更能夠與中國市場進行溝通。
「教育與人才」:台灣的教育體系所培育的人才,比起中國內部的人民,更能與西方自由經濟的體制接軌。如能藉由台灣教育體制所培育出的人才,協助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經營與管理,更能降低國外企業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風險。
(相關報導:
鄭兆希觀點:藍綠惡鬥的前世今生─教改成為犧牲品
|
更多文章
)
「貿易與法令的自由度」:從台灣與中國貿易的數字來看,兩岸雖緊張,但民間的生意卻從未真正斷過。這也代表著外國的企業如能藉由台灣當成跳板與中國市場做生意,確實可以降低許多摸索的時間與經營的風險。
可惜的是,自從2019年末COVID-19冠狀病毒爆發後,中國消費市場經營環境急速惡化,市場風險瞬間升高,迫使許多歐、美、日、韓等外資零售服務業者陸續「去中國化」、「去風險化」而撤資離開中國零售市場,使得中國零售業發展明顯萎縮。例如:近幾年知名實體零售企業高島屋、梅西、樂天、歐尚等及全球最大電商亞馬遜陸續結束在中國事業;麥德龍與全球最大零售企業沃爾瑪也逐漸縮小在中國市場的經營規模。
中國整體經濟急速惡化,消費乏力衝擊下,中國本土的零售業也無法倖免的面臨倒閉潮或重整。其實,一些市場風險敏感度比較高的台資零售商早在COVID-19冠狀病毒爆發前就已經將資金撤離或縮小在中國零售市場的經營規模。
二、台灣零售服務業的機會-相對競爭優勢
對台灣零售服務業而言,如果兩岸服務貿易能擴大開放,我方將會有以小搏大的機會,而且台灣零售服務業比對岸早和國際級服務業長期合作經驗,已經學習累積了先進營運管理技術,並擁有一定的相對競爭優勢。這些包括加盟連鎖經營、商品管理、業態開發、品牌管理、顧客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都具備有相對競爭優勢。
(1)巨大的市場規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國之一,擁有龐大的中產階級和消費者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尤其是對於高品質、特色化的零售服務。
(2)跨境電商,台灣零售商可以透過跨境電商平台進入中國市場,利用這種方式可接觸更廣泛受眾。
(3)台灣產品的知名度,一些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聲譽,特別是一些特色食品、保健品等。這可以成為台灣零售商的競爭優勢。
(4)技術和創新,台灣在科技和創新方面有著強大的實力,這可以在零售服務中體現,例如透過智能科技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購物體驗。
(5)合作機會,透過台灣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台灣零售商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解決文化和法規上的挑戰。
(1)品牌形象,台灣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這將是一個競爭優勢。品牌形象的建立可能涉及到產品品質、行銷策略等多個因素。
(2)供應鏈優勢,如果台灣零售商能夠提供高效的供應鏈管理,以確保及時交貨和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這將是一個競爭優勢。
(3)本土化策略,瞭解中國市場的文化、消費習慣以及法規,並在產品、服務、行銷等方面進行本土化調整,將有助於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4)數位轉型,透過數位化技術實現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等,可以提高營運效率,增強對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
然而,不可否認兩岸消費市場結構與零售服務業經營環境有很大的差異性存在。以量販店為例,早期在中國的台商零售服務業除了大潤發之外,國際級零售商及中資零售商的投資動能相當大,店鋪數的擴張速度也很快,這是一般的台灣中小零售服務業很難去和對岸競爭。但是,台灣零售服務業者則採取加盟連鎖型態的方式,以小搏大滲透擴張市場,蠶食中國市場,這也是台灣餐飲服務業能夠在中國市場具有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
零售服務業是一種深化至個人的庶民經濟產業,台灣內需市場已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型態及服務型態的市場制度,現有中國零售服務業的營運手法尚未能滿足台灣消費者需要,其服務品質也不一定能適合台灣消費者的要求水準。因此,我們深信市場開放是互相競爭,也是相互學習,更能夠促進兩岸零售服務業進步發展,彼此改變對方。
三、台灣零售服務業的機會與挑戰
自從兩岸加入WTO之後,中國零售服務業者對台灣市場的投資,基本上是比較傾向持保守態度。畢竟,台灣市場國際化比中國早起步,而且經歷較常時間的競爭淘汰過程,各類型業態的加盟連鎖經營能力相當強。加上,整體市場規模小又競爭激烈,近年來有幾家中國的加盟連鎖品牌未能適應台灣本地消費巿場的特性,導致失敗而退出台灣市場的實際案例。
雖然如此,也有一些能落地生根的成功案例。2013年10月台灣全家宣布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合作兩岸跨境服務,台灣實體通路和中國虛擬通路策略聯盟,領先一步實現了「跨境O2O營運新模式」,台灣消費者可以在「淘寶網」訂貨到全家門市取貨。這項創新性服務模式確實為台灣全家創造鮮明的「創新、差異化」競爭效果,也為阿里巴巴滲透台灣消費市場建立起戰略據點。
2015年京東、順豐也相繼到台灣尋找兩岸消費市場的合作夥伴。另外,支付寶更選擇從夜市進入台灣消費市場,很快吸引到夜市消費的大批中國觀光客,讓他們輕鬆享受到手機錢包的購物便利。「蝦皮購物」於2021年新設立實體店面服務,在初期主打0元免運費,搶攻網路市場,結合蝦皮物流、蝦皮宅配,郵寄,黑貓宅急便,店到店等全通路服務。
四、兩岸零售市場浮現「全通路競合新典範」
兩岸零售市場跨境、異業結盟、虛實整合的「全通路競合新典範」愈來越明顯,未來或將會驅動其他兩岸零售服務業者衍生出更多新樣態。究竟兩岸市場會朝向融合或是分離方向發展,就端看未來「中國政經路線選擇」與「兩岸關係發展方向」的市場風險高低來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