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制惹禍 美國摩門教小城罕病居民比例較常人高出100萬倍

猶他州一名男子布朗(Kody Brown)有4名妻子,正在與美國政府打官司爭取多重婚姻的權力。(美聯社)

1890年,美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LDS,俗稱摩門教)宣布,「一夫多妻」不再是教會認可的生活方式。

可是,一批頑強信徒不願放棄,他們在1930年搬到了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群人被稱為「基本教義派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FLDS),成員至今仍過著一夫多妻的生活......

時光快轉至1990年,亞利桑那州一名兒童罕見疾病專家塔比(Theodore Tarby)遇上一位10歲男童病患,這是塔比從沒看過的案例,男孩的前額突出、耳朵長得較下方,眼距很開,下巴很窄,還患有許多其他生心理障礙。

塔比把男童帶往研究罕病的州立貝洛神經外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最後診斷出男童罹患「延胡索酸酶缺乏症」(fumarase deficienc),這是一種嚴重影響代謝和發展的先天性高乳酸血症,當時全球已知患者只有13例,以1990年的全球人口53億來說,每400萬人才會有一人罹患。

塔比醫生2005年受訪時回憶,他原本還在驚奇,竟有機會親眼目睹這種罕病,但他聽到男孩的父母說,男孩還有一個罹患腦性麻痺的妹妹,便要求父母把妹妹也帶來檢查,果不其然,妹妹也是這種罕病患者。

一個家庭出現了兩位病患?這機率微乎其微,塔比醫生開始懷疑是遺傳基因闖禍。塔比和同事展開調查,很快地,他們迅速蒐集到另外8個病例,這些病患都是2至12歲不等的孩子,都有著一樣的臉部特徵,身體也都呈現無法行走或坐直,最重要的是,他們全都來自亞利桑納州和猶他州一個邊境城市:淺溪鎮(Short Creek Community)。

橫跨兩州的淺溪鎮,現在已經拆成兩個部分,猶他州的一邊名叫希爾戴爾(Hildale),亞利桑那州的一邊名叫科羅拉多市(Colorado City),這個面積跟台灣差不多大的地區,就是當年FLDS一手打造的社區,住了約1萬人,鎮上仍然奉行一夫多妻制。

一夫多妻、排外、近親通婚

先前提到,延胡索酸酶缺乏症是一種遺傳疾病,造成此病症的基因屬於隱性基因,只有父母同時帶有此基因,才會生下患病後代。但是在人口不多的淺溪鎮,由於一夫多妻加上排外風氣,居民常常近親通婚,鎮上每一個人幾乎都有血緣關係。

做個簡單假設,在一夫一妻下,如果每一代都生3個孩子,那一個男人在5待以後就會有243個直系後代,如果家族每個男人都有3位、5位甚至10位妻子呢?那麼生下幾千個後代也不成問題。

FLDS在加拿大也有分支,圖中男子布萊克摩爾(Winston Blackmore)有20多名妻子。(美聯社)
FLDS在加拿大也有分支,圖中男子布萊克摩爾(Winston Blackmore)有20多名妻子。(美聯社)

「大多數家庭至少有3位妻子,」比斯特林說,因為FLDS相信,「男人有3位以上的妻子才能進入天堂。」比斯特林自陳,他自己就有3個母親和27個兄弟姐妹。

BBC報導,回溯地方志會發現,當地兩大姓氏為傑索普(Jessop)和巴洛(Barlow),來自淺溪鎮的創立者約瑟夫·傑索普(Joseph Jessop)和約翰·巴洛(John Barlow)。 (相關報導: 美國男童軍高舉彩虹旗 摩門教揚言退出另起爐灶 更多文章

當地歷史學家比斯特林(Benjamin Bistline)指出,約瑟夫·傑索普和第一任妻子育有14名子女,其中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了約翰·巴洛,雙方血緣交錯多年之後,比斯特林2007年統計,鎮上約8成居民都跟兩位創立者有血緣關係。

淺溪鎮的創始人傑索普,如今鎮上有8成人口是他的後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淺溪鎮的創始人傑索普,如今鎮上有8成人口是他的後代。(維基百科公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