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過後,兩岸關係回得去嗎?學者預測北京反應,直言新總統「很難當」

總統候選人第2場電視政見發表會26日下午2時舉行,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右起)、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出席。(民眾黨提供)

即將於明年1月舉行的我國總統大選,是影響兩岸局勢的關鍵變數。各界關注著台灣新任總統及其執政團隊是否能夠避免兩岸爆發戰爭,使兩岸關係得以從緊張走向緩和?新上任的領導人對北京又具有何種意義?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6日下午舉辦的「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上,就兩岸關係是否可能緩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學者認為,考慮到國際和國內政治環境的變化,以及中共對兩岸「統一」的追求,無論是誰勝選,兩岸關係都難以回到之前的狀態;此外2024年當選的總統可能是最辛苦的一位。

20231226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6日下午舉辦「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張五岳與談。(蔡娪嫣攝)
20231226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6日下午舉辦「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張五岳與談。(蔡娪嫣攝)

淡大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指出,不論是誰執政,北京都將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統一進程;此外北京可能提出所謂「民主協商」來進行,無論協商對象為個人或組織,以及其是否能代表台灣。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直言,目前的情勢可概括為「三個回不去」,即美中關係、兩岸關係,以及已離開中國的台商均已無法回到過去的狀態。

學者也預測,台灣下一位總統將面臨內政與外交上的多重壓力,勢必會「很難當」。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解釋,這是因為新總統要在國內、美國與中國各方的挑戰下,引領國家邁向未來四年。對內,由於執政黨很可能未能在國會中取得過半席次,他將成為在國內政局上相對弱勢的總統;對外則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把統一當成「陽謀」的中國,還有美國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

寇健文認為,若是綠營勝出,北京將極為警惕,從明年1月13日開始密切關注賴清德的動向,因此當天賴的勝選演說將極為關鍵;而若是藍或白勝選,當選人在5月20日就職之前,可能還有一段對外表態以有利於北京理解其立場的折衝期。寇健文建議,總統當選人應盡早將兩岸關係「定下來」,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應對美國大選帶來的各種變數。

20231226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6日下午舉辦「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該中心主任寇健文、副主任王信賢出席。(蔡娪嫣攝)
20231226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6日下午舉辦「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該中心主任寇健文、副主任王信賢出席。(蔡娪嫣攝)

北京將如何看待不同候選人的當選?

在本次競選期間,境外勢力的介入一再成為焦點,顯示北京當局對台灣新任總統的極高關注。學者們指出,當台灣選出的總統是中共不喜歡的人時,中共對台施加的壓力將增加,然而,即使是中共偏好的候選人勝出,北京也不會放棄對台的意圖。

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王信賢指出,要從北京的角度來解讀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因為危機通常是由北京方面發動。換言之,賴蕭配的勝選對習近平而言,意味著在他任內兩岸關係可能會在大部分時間內不太穩定,而且是在綠營執政的情況下。因此可以預測,北京對台灣可能會進一步加強文攻武嚇,賴清德的勝選感言將可能影響到北京的反應與對台壓力的程度。

至於如果非綠陣營獲勝,能否期待兩岸關係改善呢?王信賢表示,兩岸緊張有可能大幅緩和,降低軍事衝突風險,但「確實回不去之前的狀態」。他解釋,與2008年相比,現今政治環境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台灣內部政治生態、中共領導人,以及美中關係、國際環境等都發生變化。即便非綠營的候選人當選,新政府要實踐「親美和中」的路線,平衡與美國、中國的關係也將極為困難。 (相關報導: ​​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慧將成主流 《經濟學人》:這類企業將首先受益 更多文章

張五岳同樣認為,即使藍或白執政,兩岸關係也回不去2016年之前,因為美中關係競爭激烈,而且中國正在堅定推動統一進程,不可能讓兩岸停留在和平發展階段。至於綠營勝選的話,張五岳表示,北京一定會升高威脅,否則它對中國內部無法自圓其說,也無法向國際社會或台灣內部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