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今(22)日啟動首批國際碳權交易,包括台積電、鴻海、中鋼、長榮及各大金控等27家企業共襄盛舉,合計成交8萬8520公噸碳權,成交金額逾80萬美元,一舉超越新加坡碳交所(CIX)開張首日的1.2萬噸,熱度超乎碳交所原先預期。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首批買家以金融業占大宗,其中某家金控更是「最大戶」,加上電信、鋼鐵、半導體、航運等產業龍頭,希望發揮以大帶小的效果。
證券交易所、碳權交易所與台灣經濟研究院今日舉辦「零碳新經濟論壇」,同時宣布「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上路。林修銘指出,今年是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關鍵的一年,總統蔡英文年初公布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不僅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也進一部成立碳權交易所,今天展開「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的業務,更是淨零減碳路徑上的重要里程碑,協助台灣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等要求,提供更多企業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
「交易會讓大家知道手上的碳權是有價的。」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國內許多企業已經體會到碳權的重要性,透過國際合作,可以大家讓知道台灣重視碳權,也有機會協助友邦減碳、拿到國際碳權,同時可為企業所用,如今踏出第一步,未來才知道如何改善。
環境部長薛富盛提到,環境部已經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對外公布減量額度的審核、程序,12月15日也預告明定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的拍賣、交易、移轉等程序以及未來額度的管理方法,這也代表台灣的碳權交易將正式實施。
針對各界關心碳費訂定,薛富盛表示,環境部日前已經公布碳費費率審議委員的組成要點,現在程序正在進行中,明年第1季碳費審議委員會就會成立,將決定台灣碳費的費率,今天首批碳權的交易價格會是很好的參考標準,在企業界努力配合的推動之下,相信台灣會是全球淨零轉型的重要典範。

碳交所不是為了賣碳權 重質不重量
本次首批上架的碳權專案類型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等,吸引27家業者搶進,如果算上旗下子公司則有45家,包括台灣金控、特力集團、開發金控、奇美實業、台積電、元大金控、國泰金控、玉山金控、富邦金控、中信金控、永豐金控、台新金控、合庫金控、兆豐金控、長榮海運、南緯實業、第一金控、中華電信、中鋼、華邦電、華南金控、日月光、鴻海、南寶樹脂、國票金控、聯電、萬海。
林修銘受訪時強調,國際上碳權計算、交易多以「1000噸」為單位,台灣碳交所則是以「噸」為單位,這也反映碳交所不是為了要賣多少碳權,而是促進企業符合國際供應鏈與ESG要求,重質不重量,希望發揮以大帶小的效果,實踐淨零排放的目標。
由於首批上架的是國際自願性碳權性質,並非強制性碳定價下的產品,因此無法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同時也不能抵減台灣的碳費,現階段主要是供廠商進行產品碳中和、符合國際供應鏈及ESG要求。 (相關報導: 「不管誰當家,產業都需要綠電!」大亞擴大綠能布局,2026後每年貢獻10億元獲利 | 更多文章 )
林修銘表示,按照環境部規劃時程,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於明年下半年建置,預計採用國際碳權平台的幾項重要設計,例如「信託帳戶」架構和「子帳戶」架構等,至於能否抵減國際碳權、國內碳費,則是環境部主掌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