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廢棄物為綠金:一把生物炭,承載大地的未來

學生時期跟著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前往非洲實習,讓林承恩萌生以生物炭改變世界的想法。(攝影/吳宙棋)

林承恩的故事,要由非洲那片漫無邊際的紅土地說起。

「當地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灌溉全靠天,碰到乾旱年景,所有的努力都像是消失在沙漠裡的水滴。」回憶起2022年那段實習的日子,當地人們務農為生。他清楚地記得走過的每一戶人家、見過的每一張面孔,他們有與大地共存的純真動機,只是有些美中不足的遺憾。

那一年,他參加「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與台大氣候變遷碩士學程的暑期海外實習,實地走訪非洲農村。「他們生活得很簡單,也很知足。但我也看到貧窮帶來的無奈,以及那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已開發國家都會區的青年而言,那個畫面太過震撼。

那次實習,他看到當地總是煙霧彌漫,原來是因許多農民偏好一把火燒掉田間的農業廢棄物,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快速簡單的處理方式,然而卻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那時,他萌生了一個念頭:有沒有一種方式,能把這些廢棄物變成有價值的東西?

一年後的分享會上,他聽到了「生物炭」這個名詞。

生物炭,是一項能讓廢棄物變黃金的技術。通過熱裂解,農業廢棄物被轉化為穩定的碳物質,不僅能長期儲存於大地,同時能改善土壤。生物炭多孔結構能保水、蓄養分,減少施肥需求,也提升作物的抗旱能力。

他直覺地認為這項技術能改變非洲農村的景象,也能為全球減碳盡一份力。於是,生物炭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影響了他的每個抉擇。

回顧他的求學歷程,頗為特別——他就讀過兩所大學,且兩次都順利畢業。第一次就讀宜蘭大學的電機系,在大三時,因受地理系關注的議題和研究領域吸引,決定拓寬跑道。大四時插大考入台灣大學地理系,宜蘭大學畢業後再度成為台灣大學的新鮮人,隨後進入研究所深造。畢業後,他選擇留在系上擔任助教,持續研究生物炭的應用。

2024年,他前往比利時的 Bioflux.earth 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實習,親自走訪碳權開發的生產流程,深入了解國際市場對生物炭的需求。隨後,他又到非洲的烏干達 Bamboo Kontiki 竹公司參與生物炭製作的實務,學習如何在低成本環境下有效生產並運輸。

圖說:林承恩在非洲實習時所記錄的影像。(圖片提供/林承恩)
林承恩在非洲實習時所記錄的影像。(圖片提供/林承恩)

推動小農進入全球碳交易市場

「生物炭是適合這個地方的技術,低成本、低技術門檻,卻擁有多重效益。」

他深信這項技術不僅能減少露天燃燒、降低空污,更能改善土壤,增加作物產量。2025年,他創立了「臺灣碳農永續有限公司」,開啟一場『碳權經濟實驗』:將生物炭製作標準化、量產化,並推動非洲小農進入全球碳交易市場。

「小農們的農業廢棄物,可以變成他們的收入來源,也能減少空氣污染,改良土壤,有碳權需求的企業可以獲得價格合理的移除型碳權,更重要的是還能為地球減碳,這是三贏的模式。」他說。

他認為,全球減碳不該只屬於大企業,也不該只發生在發達國家,而是需要每一塊農地、每一片森林共同參與減碳行動。「臺灣碳農永續有限公司」的目標不只是減碳,而是改善農村的生活品質,並讓這些小農們能在全球市場中安身立命。

在臺灣碳農設立後,他繼續市場調研和產品應用開發,讓自己的企業在台灣逐步茁壯,例如利用生物炭孔洞大且吸附力強的特性,開發環保貓砂;同時他和創業夥伴也保持與非洲相關組織聯繫,期盼生物炭能帶給當地小農實質改變,希望有一天,農民能夠從土地中收穫豐厚的成果,伴著他們生產而來的農業廢棄物也能升級再利用。

他最愛的一句話是:「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

此時的他也正如此實踐。他說,也許他目前所擁有的資源和所進行的計畫,對於非洲開發中國家無法立竿見影,但他選擇從自己最親近和熟悉的土地開始,透過生物炭應用,改善本土的環境。因為全球化的脈動連結,地球另一端的那片紅土地,那些人的生活,會因為他現在的努力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