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說到台股高股息ETF,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0056;說到台股市值型ETF,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則是0050。但除了這兩檔,市場上還有非常多類似的ETF,例如光是市值型ETF,就有006208、00692、00850、00922、00923等10多檔標的。該如何在類似的ETF當中,選出最好的投資標的?《動能致富》一書提到6個準則,供讀者參考。
要投資一支基金,通常要先了解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理念及策略。投資ETF也一樣,ETF所追蹤的指數編製方式就代表了它背後的投資策略,所以要選擇哪些投資標的之前,最重要就是必須先了解指數的編制方法有哪些種類。
投資策略不同,影響指數編製方式
常聽到的大盤指數大多為「市值加權」或「價格加權」這兩種方法,屬於被動投資。這種指數編製方式就是投資整個市場,之後再依股票市值或價格進行權重的調整。
(一)市值加權:意思是ETF裡的持股只要市值愈大,這家公司的權重就會愈大。比如「元大台灣50」(0050)裡的台積電(2330)因股價持續成長,市值愈來愈大,所以它占「元大台灣50」的權重當然跟著增加。而股價長期會反映基本面,也會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或成長力道。
像這種市值加權的指數編制方法,能有效率地將持股汰弱留強,減少個股風險。也是長期驗證有效、優先推薦的指數編制方法,「台灣50指數」、美股的「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那斯達克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等,都是屬於這類型指數。
(二)價格加權:這種調整方法就不是看市值,而是看價格,只要股價愈高,所占權重就會愈大。比如說「道瓊工業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和「日經255指數」(Nikkei 225 Index)等,就是屬於這類編製方法。
但這種編制方式比較不理想,因為一家公司的股價其實會隨著公司的合併或分割而變高或變低,儘管這種變動與公司經營狀況、營收及未來的成長力道完全無關,但所追蹤的指數會因為這種變化而調整公司的比重,並不是合理的調整策略。
所以,價格加權是相對不理想的指數編製方法,因為無法實際反映出個股的基本面或投資價值。
第二種方式屬於策略性的調整,依照選擇指數的策略,採用不同的標準作為調整權重的依據。策略性的指數編製方法就有主動投資的加入,或者說是一種介於主動與被動之間的投資方式,因為會依照所選擇條件的不同來當做選股依據,或者進行權重的調整。比如「等權重加權」、「股利高低」、「基本面加權」等條件,過去大家常聽到的因子投資,也是屬於這種類型的投資方式,舉例說明如下。
(相關報導:
回顧2023》高股息ETF規模排行榜有哪些?配息時間、選股標準、成分股權重一文看懂
|
更多文章
)
(一)等權重加權:將投資組合的資金做平均分配,使每個股票的比重都相等,例如標普500的等權指數。
(二)股利高低:這種策略加權是按照股利的高低來調整,只要公司發的股利愈高,權重就愈高。比如「標普高股利指數」和「台灣高股息指數」,就是屬於這類型的編制方式。
(三)基本面加權:這是依照公司的各種基本面因素來做加權,例如營收、獲利情況,包含現金流、帳面價值等,像是「美國1000基本面指數」等。
所以,策略加權其實是透過一種主動策略的模式來篩選適合的個股,並依照各種不同的因素作為調整權重的依據。
最後一種屬於完全的主動調整,前文中曾經提過,這也有可能是ETF的一種類型。這種ETF沒有追蹤一個特定指數來當做投資依據,而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操盤。其實這就和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的概念一樣,比如過去幾年方舟投資公司(Ark Invest)十分熱門的旗艦基金「ARK新興創新ETF」(ARK Innovation ETF,代號ARKK),就是屬於完全主動的ETF。所以投資人不要一看到ETF,就以為都是屬於被動投資,還是要進一步了解各別ETF背後的投資邏輯。
優先選擇市值型ETF,投資不確定性較低
前面講的幾種指數編制方法最大的差別,其實就在於主動投資參與的比重。從圖3可以看到,由左至右逐漸增加主動投資的比重。
比如市值型ETF就是屬於最被動的ETF,中間的策略型ETF開始加入主動的操作機制,最後再到連追蹤特定指數也沒有的完全主動型ETF,直接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操作。
那麼這些不同種類的ETF該如何選擇呢?從圖3歸納的特點來看,市值型ETF的管理費通常較低,週轉率也較低,因為以市值加權來說,大都是按季調整,而且成分股的比重不會一下子變化太大,所以交易次數和成本也會較低。
而愈偏向主動的ETF,管理費用就愈高,畢竟加入了主動策略的運用。而且它的週轉率相對較高,交易成本也就跟著提高。
如果從投資效益的角度來看,我通常會建議優先選擇市值型ETF,因為不僅具備前面講過的優點,投資的不確定性也相對較低。
至於選擇其他偏主動的ETF也不是不行,但你在投資前就要有所認知,必須承擔前面所講到的缺點或風險,因為投資的不確定性提高,績效就會偏離大盤指數,有機會表現更好,當然也有落後市場的可能性。
六條件評估ETF,有利提高投資效益
既然我們都知道ETF是追蹤特定的指數,但同一種指數可能會有很多家公司推出不同的ETF來追蹤,這時候到底該如何選擇?
一、成立時間愈長愈好。這樣才能檢驗該檔ETF過去的歷史表現如何,能否通過時間的考驗。
二、選擇規模大的。因為當規模太小時,就會有被清算的風險。如果想要長期投資。應盡量避免出現這種情形。
三、內扣費用愈低愈好。前面提到,內扣費用的高低對於長期投資績效的影響非常大。
五、追蹤誤差小。買ETF目的不外乎就是要獲得其所追蹤指數的績效,但如果追蹤誤差太大,就達不到我們要的效果。
六、交易前要注意ETF的折溢價。所謂的折價,是指ETF的「市價」低於「淨值」;溢價則剛好相反,是指「市價」高於「淨值」。比如有些ETF剛上市時,可能因為媒體報導或名人推薦而出現大量溢價的情況,這時進場就要小心評估,因為很容易買貴。ETF的折溢價要在一個合理範圍內,好的ETF通常市價會長期貼近淨值。
所以投資ETF之前,要先以前面講的幾種條件來評估篩選,如此才能提高投資效益。
後面陸續提到的ETF也都是以這些原則所挑選出來,都是很適合作為投資工具的優質ETF。
作者介紹:99啪
曾任公職,投資經歷逾16年,年領百萬現金流,40歲財務自由辭職,現為專職投資人、「99啪的財經筆記」版主、財經作家、講師。
在投資過程中使用過很多方法,後來專注研究動能投資及動態資產配置,因為這種方法更能有效管理風險,讓資產穩健成長,創造穩定現金流,同時結合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優勢,也是投資效益最高的策略!
希望透過自身經驗分享,幫助讀者一起打造更穩健高效的資產成長計畫,早日達成財務目標,享受更富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