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在眾多現代技術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電動車、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對現代生活方式必不可少。中國的稀土蘊藏量占全球的比例約1/3,產量則占全球80%左右,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稀土產業鏈的國家。西方已採取措施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英國智庫亞當斯密研究所稀土專家沃斯托在美國期刊《外交家》指出,如果想打破中國壟斷稀土供應鏈,就要解決稀土分離的問題。
稀土元素代表在國防、航空航天、能源、運輸技術領域皆具有戰略應用的17種金屬,這些礦物對清潔能源供應鏈也非常重要,可以應用於電動車、風力發電渦輪機、太陽能電板等。
中國的稀土蘊藏量占全球的比例約1/3,擁有17種稀土元素最豐富的自然儲量,產量則是全球90%以上,並發展了提煉及分離每種稀土元素的獨特能力。2012年以來,中國加強邁向價值鏈頂端。此外,中國已將稀土開採加工整合到國營企業之下,並建立關鍵的研究中心。儘管比美國及日本晚了近20年才開始申請專利,但到2020年,中國已掌握了逾80%的稀土相關專利。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完整稀土產業鏈的國家,在全球供應鏈的某些環節佔有近乎絕對的主導權。近年美中競爭局勢升溫下,中國把稀土視為談判的重要籌碼。

目前中國及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優先於合作,中國及美國爭奪貿易及技術優勢,藉此控制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各種各樣的措施及反制措施中,中國手握一張王牌,那就是對稀土分離及精煉的控制。
《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全球整個稀土產業的年產量可能為20萬噸,價值遠低於100億美元,稀土產業的規模小得出奇,這就是中國迄今能佔據主導地位的原因。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稀土的材料應用相對較新,人們對稀土的認真研究直到1940年代才真正開始,並且仍不斷發現全新的應用。
在地緣政治環境不穩定的背景下,供應鏈的某些瓶頸被視為潛在的脆弱性。「遏制點」指供應鏈中關鍵且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或鏈接,容易受到潛在敵對實體的控制。本質上,遏制點的特點是某種形式的壟斷,雖然企業可能利用壟斷來實現更高的經濟收益,但國家往往出於政治目標而建立壟斷。
2010年9月,一艘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艇相撞。日本海上保安廳逮捕中國船長後,中國以非正式方式停止向日本出口所有稀土,威脅削弱日本的汽車業及電子業。這起事件引發「去風險」的首次討論,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突然驚慌失措,意識到中國生產了97%的稀土氧化物,對供應鏈的其餘部分也擁有近乎壟斷的控制權。專家及政策制定者呼籲採取行動,在中國境外發展稀土生產,防止這類勒索事件再次發生。 (相關報導: 西方企圖降低依賴,北京加強稀土出口管制 《外交政策》:中國仍掌控供應鏈 | 更多文章 )
《外交家》指出,顯然不可能對金屬施加貿易壓力,只要願意開採就可以獲得供應。然而,這不代表中國缺乏所有影響力,中國在稀土產業的主導地位在加工部門有著更多問題。中國擁有世界其他國家缺乏的供應鏈及數十年來「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經驗。其他國家有可能趕上,但需要付出努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掌握困難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