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惡化,不但ECFA後續談判中止,兩岸正常協商管道中斷,兩岸陷入戰爭的可能性,近期也甚囂塵上。沒人願意受到戰火的洗禮,但兩岸緊張態勢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已影響廠商的投資意願,企業的布局,並進而造成經濟的負面衝擊。
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 2022年第三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顯示,台灣投資環境風險評比排名全球第14,較2022年第二次評估報告的第六名,一口氣下滑八名,更是自1995年,27年以來最差名次。其中,政治風險指標從上次調查的36名降至全球第42名,成為台灣投資環境風險評比下滑主因。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日前還曾報導,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這些評比與報導,都顯示台灣比其他國家多了一層政治風險。股市的短期資金是對風險最敏感、反應也是最快的,以長期投資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就是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將台積電的股票賣掉,這舉動值得我們警惕。
政治風險除了造成資本市場的波動,對廠商中長期的投資影響更為顯著。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今年前10個月總計僑外投資1,864件,件數減少8.2%,金額83.9億美元,大跌2成4。雖然,政府解釋說是基期較高所致,但是這幾年造成外資大增的離岸風電投資大潮已接近尾聲,而明年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已經造成投資卻步,未來政府如不改善台灣的政治風險,外人來台投資恐不樂觀。

而在台投資的外商,對於政治風險都有很高的警覺性。根據《日經新聞》去年底針對在台灣的50家跨國公司進行調查,當面對地緣政治風險爆發時,結果發現約有近半數的外企,已制定或正規劃撤離方案。台灣美國商會今年初的調查也顯示,有33%受訪者表示業務遭到台海緊張局勢的「嚴重擾亂」。相較去年8月份,僅有17%表示受到影響,還高出將近一倍。
外商投資卻步,本國廠商還拼命對外投資。今年前10月對外投資核准467件、金額達到224億美元,年增170%,包括台積電第二度增資美國亞利桑那州廠45億美元。而對外投資大增,對內投資卻是衰退,今年前三季的民間企業投資為-9.2%,更是拖累經濟成長的主因。
由於投資是國家經濟發展相當重要的一環,它會影響當期的經濟成長率,也會影響未來的經濟成長;因政治風險影響投資意願,使得投資成長動力消失,除了國內生產技術和研發能力將會延緩,還無法創造就業機會,這對國內的經濟無疑是一大打擊。
另一方面,受到中美貿易戰以及疫情的影響,過去全球產業分工的形態,已逐步的往區域化、短鏈化的方向發展。所以,過去有台商回台,或是將生產基地由中國大陸移往成本較低的越南、印度等地,以分散集中生產的風險,這方面經濟力量的驅動還是主因,對企業利益的影響還不大。
但是,隨著中美科技戰的爆發,以及兩岸地緣政治風險的升高,台灣最重要的產業-半導體的投資布局,則受到更多政治力量的影響。像是台積電到美國、日本,以及德國等地投資,就不一定是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考量。因為,台積電到了當地,除了要配合相關的勞動法令,還受到建廠進度緩慢的影響,相關的開支與成本都大幅上升。但在地緣風險與政治壓力的考量下,赴外投資恐怕是台積電不得不的作為,相關成本還得由企業自行吸收。
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除了擁有最新進的製程技術,過去疫情期間,因為車用電子晶片的短缺,還成為各國積極爭取投資的對象。當然,台積電並不是不能對外投資,但是最先進的技術一定要留在台灣,如果因為地緣政治的風險,關鍵的核心技術也被迫外移,後果將不堪設想。
此外,戰爭風險降臨,國防支出勢必增加,除了會排擠其他預算的支出。更重要的是,台灣非軍事強國,軍事支出也都是購買大國的武器,這對台灣產業帶動的效果相當有限。而國防自主因為人力、資金與技術等問題,發展會受到限制,也不會有軍事科技帶動民間科技發展的外溢效果,效益將大大降低。
總之,兩岸陷入「兵凶戰危」的局面,已在各方面造成衝擊。我們一定要確保和平,不讓兩岸有發生戰爭的可能,如此才能維持台灣經濟的穩定發展、造福百姓。 (相關報導: 柯文哲評民眾黨目標奪10席立委 外交將依循「蔡英文路線」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