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早上近中午,原本很多人都準備迎向藍白合侯柯配正式成形的新聞發布──之前藍白合四巨頭會議,幾乎所有媒體和政治分析人都一面倒地認為在柯文哲「棄械投降」式的讓分後,侯正柯副已成定局。
沒有人想到的是,侯友宜比想像中的還不能打,在柯文哲讓分後還沒辦法取勝,18日凌晨時分急call柯文哲要他「讓更多」,只是據說因為柯文哲已經就寢聯絡不上,只好在早上的會議「打鴨子上架」要民眾黨代表簽字同意,結果民眾黨代表黃珊珊拒簽,「國民黨要柯文哲讓6%」一下成為當天最熱門的新聞。
在非政治熱衷的大眾眼中,6%不是政治、只是單純的笑話
國民黨馬上用「民調上的誤差本來就是正負3%,柯文哲沒有誠信說話不算話」,企圖把藍白合暫時破局的鍋丟給柯文哲陣營。其實我們都知道,之前大部分的政治評論者和媒體,都不覺得藍白合會成,藍白合會談只是兩方為了把「藍白合不成」的錯怪罪到對方身上的比賽罷了。不過國民黨這種說詞實在和一般人理解的常理相差太遠。
排除各有政治目的的人在當天早上大開統計學教室,當天在PTT上和政治無關的NBA板、棒球板、韓星板、電影板,甚至是貼美女帥哥圖的表特板,各種與政治毫無關係的貼文中,馬上出現一堆「6%」的歪樓推文。要知道PTT的非政治板區,一向都非常忌諱政治議題入侵(因為允許一個馬上就一堆政治狂粉進去亂戰一氣,原來要討論的主題都被模糊了),違反者動輒會遭到管理者(板主)施以水桶禁言處分,不過這一天這些「6%」推文的鄉民都沒有遭到處分,甚至連出來回「不要談政治」的護航聲音都沒有,大家只是笑成一團。
國民黨要求讓6%,柯辦競選總幹事黃珊珊拒簽。(資料照,柯承惠攝)
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國民黨的要求根本已經無關政治,就是非常單純的笑話。印象中有個網紅說過,網路上有人針對你、黑你問題不大,那表示你真的有影響力了,但一旦有人把你做成梗圖、當成笑話看待,你就完蛋了。
國民黨已經變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笑話,就這麼簡單。很可惜沒有民主DNA的國民黨,似乎不知道這是多大的災難,還企圖用「喬」的要柯文哲就範。
當國民黨變成所羅門王故事中的假母親
這次的藍白合民調一公布,除非你有非常強烈的政治傾向,一般對政治沒那麼熱迷的人看到的是什麼?「不是說麻花嗎?怎麼柯文哲不讓分侯友宜連一份都贏不了?」「難怪國民黨之前死都不肯比民調,連柯文哲喊讓分還是不肯比」「不是說不計一切代價要下架民進黨、避免戰爭危險,當正的勝算輸人家那麼多還不是硬要,說穿了自己的權位最重要啦」「之前還裝模作樣說柯文哲講要讓分是羞辱侯友宜和國民黨,原來是希望對方加倍羞辱自己,難道是M體質?」。最好是有人在乎柯文哲到底是承諾要讓3%還是6%,大眾的認知就是侯友宜根本被柯文哲拖在地上磨擦,人家不讓分自己一份都贏不到。而國民黨丟臉到輸太多還要人家讓更多──就算柯文哲承諾是讓6%好了,你要人家讓到6%才能贏,還好意思說自己是最強下架民進黨帶領者、還好意思要當正。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柯文哲的死亡之握,國民黨的毛澤東夢魘?
|
更多文章
)
別忘了這些人雖然不是政治狂熱者,但和政治狂熱者一樣是一人一票。就算柯文哲真的被國民黨纏到同意讓6%,這些人會想要投給這種臉面丟盡的政黨和候選人嗎?
老實說國民黨裡面如果有人不那麼利益薰心、有點政治智慧,看到民調出爐自己連一份都贏不到,就該出來發布「雖然按照柯文哲的讓分辦法,民調結果兩方得點相同,但因為柯文哲在6份民調中的5份都取得領先,而另1份是打平,基於他代表在野勢力下架民進黨勝算最高,又有高達6成的民意急切地希望台灣能再度政黨輪替,國民黨不想讓民眾失望,決定禮讓柯文哲擔任主帥帶領大家進行下架民進黨的行動,尤其距離決戰的日期已經不多,希望柯參選人能有更多的時間準備未來的選戰。」不單一下讓國民黨輸變成國民黨讓,且可想而知會有多少人受到感動,對國民黨產生好感,對於近年來爭取不到年輕選票和游離選票的國民黨,絕對是一劑超級強心針。
根據國民黨提供的藍白合民調結果,在沒有柯文哲讓分的情況下,侯友宜在6份民調中輸了5份,1份勉強打和,連贏1份都辦不到。(國民黨提供)
國民黨又不是這次選完就要解散退出政壇,為未來的國民黨墊高競爭地板難道不是現任掌權者的責任嗎?喔,對,對國民黨來說年輕一代只是北京奧運的唱歌小孩,裝飾用的,這個父權政黨從來都沒有「考慮下一代」的思維。
老實說在柯文哲藍白合四強會之後流淚說為了達成6成希望政黨輪替選民的希望,自己吃虧無所謂,國民黨早被形塑成所羅門王前那個要把小孩對半切、一人分一半的假母親(這則故事是兩個婦人都自稱是一個小孩的母親,要所羅門王主持公道,所羅門王就說「你們兩個都提不出確切的證據,公平起見,就把小孩對半切,一人分一半好了,結果假母親說好,真母親一想這樣小孩不就死定了,就說他不要了),為了自己的權位根本不在乎下架民進黨的任務能不能成。國民黨當時因為被「我要當總統了、我們要奪回政權了」沖昏頭沒注意到,但事後還沒發現自己已經被上了這樣的人設,不能不說是「利令智昏」。(事實上要國民黨這個沒有民主DNA,甚至有反民主傾向的政黨了解民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撕裂社會?藍綠在2005年早就合作了
喔,對了,我們剛剛提到除了非政治討論區對這件事百般嘲笑的鄉民們,確實有一群企圖「帶風向」的鄉民,當日早上非常認真地在幫大家上統計學,要大家相信柯文哲背信毀諾,是藍白合不成的罪人。
在當天早上的PTT,出現這種文最多的地方在政黑板,如果你對PTT的生態不熟,簡單說一下,PTT上討論政治最狂熱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號稱不能「問政治」但根本沒人鳥的八卦板,另一個則是政黑板。藍色和綠色的支持者會輪流攻占流量最高的八卦板,落敗的一方則會聚到政黑板去,目前偏綠的鄉民主導著政黑板。
等等,你不是說政黑板偏綠,怎麼會幫忙國民黨批判柯文哲?
在2005年藍綠聯手修憲後的2008年國會選舉,宋楚瑜的親民黨區域立委輸到一席不剩。(資料照,黃耀徵攝)
忘記前幾天有個名人說過,國民黨這次如果沒辦法達成政黨輪替,將會被民進黨政府剿滅。這個人不是根本不懂政治,就是睜著眼睛鬼扯。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民進黨和國民黨這兩個看似不共戴天的仇敵,事實上在2005年合作修憲謀殺小黨(修完憲之後的2008年立委選舉,原來有25席區域立委的親民黨直接降為0席,第三大黨從此後在國會無足輕重),從此台灣政局形成藍綠聯合壟斷。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柯文哲的死亡之握,國民黨的毛澤東夢魘?
|
更多文章
)
避免意外風險,是權力者的天職
有句俗話是「做生不如做熟」,民進黨和國民黨對彼此都太熟習,兩邊別說打起選戰,連國會運作等等,都像是套招比賽。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2014年國民黨的馬英九政府準備推動兩岸服貿條例,如果不是學生占領立法院,大部分人料想的結果都是民進黨在國會裡面抵制一陣,能對選民和支持者交待後,馬英九政府就能如願。
筆者沒有要指責藍綠兩黨的意思,事實上不只民進黨和國民黨,根據媒體報導,美國和中國都不希望柯文哲當選,因為怕「出意外」,而過去小布希政府不爽前總統陳水扁,也是因為陳水扁時時製造surprise,當權者排除意外出現的風險本來就很正常,甚至是他們的責任所在。
陳水扁(見圖)擔任總統時,因為時常製造surprise,被美國小布希政府視為麻煩製造者。(新新聞資料照)
當然對二次執政後的民進黨,國民黨不只是「熟悉、不會造成意外」的套招比賽戰友,更美妙的是在318學運破壞兩黨套招比賽後,雨後春筍出現的小黨,裡面有黃國昌、范雲等政治明星,而且有著比民進黨更「進步」、更「愛台灣」(人家可是真的衝進立院檔服貿、不像民進黨只會陪國民黨打假球),對於民進黨會造成怎樣的威脅實在很難評估。
對民進黨而言,國民黨最可愛的就是他們的親中體質
但只要國民黨在的一天,他們會占住大部分的在野資源,讓這些小黨沒辦法好好長大,甚至只要小黨企圖和國民黨分享資源,在藍綠聯合壟斷並互相妖魔化對方的狀況下,民進黨馬上可以用「和魔鬼共舞」避免支持者轉檯流失。
這個我想大家在這幾天都已經親眼目睹,媒體和政治評論者對柯文哲在藍白合四強會做出投降似讓步的推斷是「民眾黨沒有資源可以打總統規模的選戰」,而對於黃國昌加入民眾黨,民進黨一方馬上給黃國昌扣上「與魔鬼共舞」的大帽子。
黃國昌加入民眾黨,遭到民進黨嚴厲批判。(資料照,顏麟宇攝)
當然,對民進黨而言,國民黨最可愛的就是他們的親中體質,事實上從2016年到2020年兩次中央選舉,國民黨總是因為親中問題在選舉中大輸(2016年會出現換柱混亂,也是因為洪秀柱這個候選人太過親中,支持度根本不能看),民進黨無論如何「倒行逆施」,都有信心選民不會因為這些而賭氣選國民黨把台灣送給中國(再次強調,國民黨怎麼看自己的行為和選民怎麼判斷是兩回事)。
以這次選舉為例,去年底民進黨在地方選舉得到了一場比2018年還慘的慘敗,而國民黨最有希望勝選總統的侯友宜,民調還一度衝破4成,但在今年初國民黨內統派開始炒作疑美論後,不只是侯友宜,所有當時有機會代表國民黨參選的人選像是郭台銘,民調全部崩跌,民進黨準備推出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馬上回到領先地位,老實說如果不是柯文哲參選扣住約一成的綠色選票,2024總統大選早提前進入垃圾時間。
剿滅?這麼美好的對手保護它都來不及了
事實上國民黨內也不是沒有人知道「親中必敗」,像是2020年國民黨大敗後,上台的黨主席江啟臣一度想用「親美和中」取代「親中」,馬上被黨內統派圍剿;本屆總統大選參選人侯友宜之前也一直和親中派保持距離,但最後還是被壓迫必須靠向「九二共識」。這種一有人想要改變振作馬上會被壓制的政黨,也難怪會讓民進黨如此放心。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柯文哲的死亡之握,國民黨的毛澤東夢魘?
|
更多文章
)
剿滅國民黨?別鬧了,這麼美好的對手保護它都來不及了,你沒看到這次總統大選民進黨的主要砲火朝著誰?事實上連國民黨內部都有人這樣說:與其讓柯文哲上,不如讓賴清德繼續當4年。對藍綠來說,對方都是必須伸手保護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