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民主保台」,台灣如何與民主陣營站在一起?

作者認為台灣面臨的核心戰略問題之一當然是如何應對中國,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世界來思考中國的挑戰。(中國軍事)

台灣的戰略綱領,必須要能做到三點:

1)具體幫助台灣應對《小國大戰略》(3)所討論的兩大風險根源,並且不創造新的問題。制定戰略不是作文比賽,要追求實效

2)「舉重若輕」。抓大放小,專注處理未來趨勢及中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3)「世界本位」。台灣面臨的核心戰略問題之一當然是如何應對中國,但是我們必須立足於世界來思考中國的挑戰。毛澤東曾說在戰略上要藐視對手。從這個角度來說,台北有時可能太「看重」北京了。台灣在思考戰略時,常常先思考兩岸關係而不是世界的政治格局。這會不會既限制了台灣凝聚內部戰略共識的可能,又限制了我們的戰略創造力?

的確,台灣在討論國際局勢的時候,經常限於兩極之間,要不親美,要不親中,要不成為強國的棋子,要不便為強國的朋友。在這一點上,台灣實可借鏡烏克蘭,以國際視角思考台灣的戰略位置。自俄烏戰爭初始,烏克蘭從不提「抗俄保烏」,而是將俄羅斯侵略拉高為「獨裁陣營威脅民主制度」之戰。鑒彼思此,台灣的確可將台海情勢層級拉高,由「民主保台」的角度出發,從而與民主陣營進一步合作。

不過,「民主保台」,挑戰不小。台灣的期盼當然是台海有事,就是民主陣營的事。可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往往非常複雜。執行「民主保台」的第一步就要求台灣認清,我們高喊民主價值──雖然民主價值很重要──各國不一定就會自動支持台灣。民主國家的領袖首先必須對自己的選民負責,而不是對台灣付出。因此,我們要和民主國家合作,了解他們對國際問題看法的同異,是重中之重。

從俄烏戰爭到以哈衝突:民主與獨裁對抗格局的不穩定性

不管是在地緣政治或是經濟層面,大多數民主國家皆反對獨裁強權試圖改變冷戰後的自由民主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它們多也能理解台海穩定對維護印太及世界秩序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民主國家對台灣而言,是很自然的夥伴。

不過,民主國家之中往往有不少歧異。尤其是民主陣營各國對如何應對北京,態度常有不一,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個盟邦集團。舉例而言,美國是民主國家的領袖,也是對中鷹派的代表,將中國視為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一大威脅。

但是,德法兩國則可說是對中「觀望派」的代表,希望能在美中之間維持某種平衡。在意識形態上,德法注重民主人權,反對威權主義,卻也希望跟中國保持一定的經濟關係;印度、印尼及東南亞諸國也可被劃入對中的「觀望派」之中。

民主陣營的團結程度和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有直接關係。民主陣營不團結,被獨裁強權分化拉攏,對抗的格局自然不成立

令人擔憂的是,從俄烏戰爭到以哈衝突,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隱然不穩。而要了解其中的變化,必須先分析最近幾年民主與獨裁對抗的格局如何成形。

拜登在2020年競選總統之際,就提出了組建民主陣營,保衛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戰略。不過,拜登上任之初,因民主國家之間的歧異,組建「民主大聯盟」,成效似乎有限 (相關報導: 幕後》郭璽罵他叛徒卻不提告 錄下潛艦音檔的是韓國現代「大長今」之孫 更多文章

直到俄烏戰爭於2022年2月開打後,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的對抗才成為國際政治的主要軸線。俄烏戰爭讓民主國家深切地體會到獨裁國家對世界秩序的嚴重威脅;自1991年波斯灣戰爭以來,從未有一獨裁國家對另一國發起如此大型的侵略戰爭。進一步說,俄烏戰爭也給予了美國機會將中俄形塑成獨裁陣營連線。俄國是中國最重要的盟邦之一,北京因此不得不在俄烏戰爭議題上支持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