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立法會提出要在2024年內完成《基本法》第23條國家安全立法後不久,美國國會的一部《香港制裁法》草案引起北京與香港政界連續多天的猛烈批評。
推動法案的美國跨黨派議員表明,《香港制裁法》是衝著中國《香港國安法》而來,目的是要對被指「侵害人權」的香港官員問責。49名法官、律政或執法機關官員與檢察官被列為擬制裁對象。
被列入《香港制裁法》名單的49人中包括了中國香港特區各級法院的《國安法》指定法官。
親北京政團連日到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抗議,香港特區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形容美方議員此舉旨在「保障他們在香港的『走狗』」而作出的「很接近黑幫」的行為,多位資深親建制政治人物警告,北京或會將《香港國安法》相關案件移送中國大陸審理。
但評論人士向BBC中文指出,美國法案才剛提交審議,目前一切都言之過早。
《香港制裁法》有什麼內容? 11月1日,五名美國國會議員同時向眾議院和參議院提交《香港制裁法》草案。這兩份內容相同的法案結構相當簡單,就是要求總統在法案通過後180日內,對是否制裁法案中所列出的49名香港司法人員與官員,給出詳細解釋。
這49人包括中國香港特區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等多名法官、裁判官或前任法官,香港特區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資深大律師,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區志光,香港特區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律政司刑事檢控專員楊美琪等多名檢控官,以及外聘檢控官吳美華大律師。
法案訂明,美國總統須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The 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2020年《香港自治法案》(Hong Kong Autonomy Act)或2020年《香港正常化總統行政命令》(The President's Executive Order on Hong Kong Normalization)對名單上各人作出制裁與否的決定,並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外交委員會、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以及參議院銀行、房屋及市政事務委員會提交解釋。
其中,美國眾議院法案 由共和黨籍加利福尼亞州聯邦眾議員金崔映玉(Young Kim)動議,同屬共和黨的猶他州聯邦眾議員匡希恆(John Curtis)和民主黨籍馬薩諸塞州聯邦眾議員吉姆·麥戈文(Jim McGovern)和議。
美國參議院方面的法案 由共和黨籍阿拉斯加州聯邦參議員丹·沙利文(Dan Sullivan)動議,民主黨籍俄勒岡州聯邦參議員傑夫·默克利(Jeff Merkley)和議。
金崔映玉與另外四名參眾兩院跨黨派議員提出了《香港制裁法》草案。 2022年7月 ,CECC便曾發表政策研究報告,建議制裁當時剛上任律政司司長的林定國與多名檢察官。報告稱他們在香港特區政府執行政治迫害中「扮演關鍵角色」。
沙利文說,香港司法體系已失去了昔日的獨立性和光彩:「自2019至2020年的鎮壓以來,香港的司法系統已經成為中共針對無辜平民的工具。」
「拜登(Joe Biden)政府必須讓北京和在香港的中共奴才知道,我們一秒鐘都沒有被愚弄到。」
BBC中文曾聯絡金崔映玉眾議員辦公室尋求進一步評論中方對法案的反應,至發稿時未獲答覆。
同時是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民主與治理項目兼任教授的埃諾斯對BBC中文說:「制裁香港法官與檢察官將是香港法治倒退的可視證據。當司法系統再不被認為是不偏不倚,自由與公道比從前顯著減少,李家超(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想要向商界推銷一切如常的假象便會變得困難重重。」
《香港制裁法》成事機會大嗎? 《香港制裁法》草案並未直接提出要如何制裁名單上的香港司法人員。 埃諾斯對BBC中文說,她認為《香港制裁法》不具爭議性,且獲得強有力的跨黨派、跨院支持,也有不少人認為法案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但也有香港民主派人士對法案能否成事留有問號。在囚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長期助手馬克·西蒙(Mark Simon)在X(前稱推特;Twitter)上說,他不認為支持這部法案會帶來什麼反效果,但「白宮正忙著處理別的事情,值得浪費政治資本在這事情上嗎?」
「即使國會通過法案、拜登簽署後,當局仍有6個月時間去準備答覆國會是否制裁相關人士的決定,屆時可能已接近美國總統大選,民主、共和雙方的對華、對港政策會變或不變,仍然是未知數。」
旅英香港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博士也對BBC中文說:「每年美國國會的議員法案數以千計,提了上去之後,有部分最終都無法處理……我覺得現在看來,那部法案『十劃都未有一撇』(八字還沒一撇)。」
鍾劍華認為,華府大可宣稱既然已有兩部香港相關法案,國務卿還需要每年據此提交報告,讓華府評估如何反應,再行立法顯得重覆。
「就算給你提了上去,兩黨有共識,真的投票通過了,這條法案也不過是要政府根據既有法律考慮是否制裁這些人。法案到了總統手上他也可以不簽署。那你把49人點名又如何?」
前香港立法會民主派議員,美國史丹福大學全球數位政策育成中心(Stanford GDPi)訪問學人莫乃光在Instagram上說,美國國會每年過萬的議員法案中,能獲得通過的不到2%。加上眾議院剛剛花費一個月時間重選議長 ,「所以支持的別開心太早,反對的也不用當真。」
美方《香港制裁法》草案引起了中方的哪些反應? 五名美國議員的議案公布後的一個周末,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外,親北京團體接連到場示威抗議,更有示威者塗污並撕破美國國旗。
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會長、中國全國人大港區代表兼香港立法會議員吳秋北 在微博上寫道 :「那些試圖在港製造動亂、為美國盡忠的漢奸走狗,我們必須予以打擊,就是要打給他們的主人看!美國越是做這些小動作,我們越是要堅定支持維護國家安全,越是要破壞美國的無恥圖謀。」
北京與香港政府機關一連三天密集表態批評。發聲的單位包括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國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維護國安公署、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香港特區司法機構等。
其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4日說:「這些行為目的明顯是想恐嚇法官、檢控官和香港官員,特別是恐嚇法官,嘗試影響他們公平公正地審訊案件,嘗試影響他們作出的裁決,這是嚴重妨礙司法公正。」
「當然我深信香港的法官、檢控官和官員,都會無畏無懼履行職責,尤其是香港的法官是專業的,會按他們的(就職)誓詞公平公正去審訊案件。」
被列入擬制裁名單的律政司司長林定國4日出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時 ,以日本漫畫《哆啦A夢》(Doraemon)中的角色胖虎(技安)比喻美國,批評其「死性不改,本性難移」,但稱他並非大雄,不會害怕。
中國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美國如「胖虎」,「死性不改,本性難移」。 鄧炳強形容發起《香港制裁法》的美國議員「想保障他們在香港的走狗」。 駐港國安公署5日稱 ,「這種霸凌式的制裁再多再濫都將是廢紙一張」;港澳辦5日稱 ,「那些美政客搞再多把戲,也注定是枉費心機、徒勞無功,更讓世人看穿其色厲內荏的『紙老虎』本質」。
1946年8月6日 ,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陝西延安楊家嶺接受親中共美國記者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採訪時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後來被收錄進《毛主席語錄》,在1966至1976年間文化大革命中成為了造反派其中一句常見口號。
「我們根據香港法例檢控一些違反香港法例的事情是天經地義的。但這些外國政客可能為了他們的利益,或是想保障他們在香港的走狗,從而恐嚇你,指如果你要控告我的人,我就會制裁你的官員。」
「這和香港的黑社會或外國的黑幫行為很接近,即是如果你影響我的利益,我就用盡一切方法恐嚇你,我覺得這是非常不道德、不道義的行為。」
旅英香港學者鍾劍華對BBC中文指出,鄧炳強此次言論措辭明顯比之前嚴厲。
同樣在港澳辦發表聲明當日,《星島日報》引述港澳辦牽頭成立智庫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資深親北京政治學者劉兆佳教授稱 ,如果美國《香港制裁法》獲得通過,導致香港難以正常審判重大國安案件,北京不排除會啟動《香港國安法》第55條所規定的轉移管轄機制,將有關案件交至中國大陸檢察院與法院處理。
曾任保安局局長的新民黨主席,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兼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公開贊同劉兆佳的說法。6日,她在率領有關人士到美國總領館外抗議後說 :「我希望美國國會議員看清楚香港相關法例,不要胡亂作出恐嚇。」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 也在香港商台節目上和應劉兆佳的說法:「我們先把問題提出來,警告他們:『你別亂來!你以為這樣能幫得到某個人、某個案件?可以維護觸犯國家安全罪行的那些人?幫他不了,你還可能害了他、累了他!』」
「這些議員他們有時候做事情也是亂來的,而且他們靠兇:『我美國很厲害的!』」
中國《香港國安法》留有機制將案件從香港轉移到中國大陸檢察院、法院管轄。 從香港媒體報道所見,劉兆佳等人並未具體說明一旦香港法官遭美國制裁,將如何具體導致香港無法審判國安案件。
鍾劍華博士對劉兆佳等人的表態評論說:「這是很明顯的中國邏輯:你制裁我的人,我就對那些你想要幫助的人『加辣』,你越是要幫助他們,他們的處境便越糟糕。」他甚至認為這是延續了過去中國政治犯魏京生 、陳光誠 等被當成中美博弈籌碼的操作,「這次輪到香港了」。
「中共的這種方式就是要透過一種不確定性,讓你自我調節和修正。但要是你真的這樣做(撤回立法)便正中下懷。」
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的黎恩灝博士對BBC中文記者說:「中方、港方儘管目前聲撕力竭反對,但畢竟只是在『出口術』,美國政界人士會自行考慮通過法案的風險、是否有助履行對香港人權、民主的承諾,及對美國本國的利益」
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奧利維亞·埃諾斯在《福布斯》雜誌專欄中形容,中方與香港親北京陣營的言論是「空洞的恐嚇」,「展示了這些法官與檢察官潛在被制裁的威力」。
埃諾斯對BBC中文進一步評論說,美國制度下,國會與行政分立,互不操控,互相制衡。「要是行政當局因為不希望在有可能促成『習拜會』之際惹毛任何人,而選擇在中國人權議題上不那麼活躍,國會還是能自主行動。」
黎智英《國安法》案件成美中博弈籌碼? 每逢黎智英出庭,都能看到親北京示威者在法院外抗議,要求重判黎智英。 美國共和黨籍金崔映玉眾議員在公布動議《香港制裁法》的聲明中說:「很不幸,黎智英的案件只是北京濫用其《國安法》來對香港人施加控制的最新事例。」
劉兆佳等親北京政治人物的警告被認為是暗示尚待開審的黎智英與《蘋果日報》等「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案。但香港《明報》引述劉兆佳稱 ,他並未聽聞北京目前有計劃要移交國安案件,若真要走到這一步,也會由北京中央政府出手,而非由特區政府提出,以免對香港造成太大的國際壓力。
《明報》還引述香港律師會前會長彭韻僖稱,若因為「美國施壓」便將案件移交中國大陸審理,是「活在另一個國家的影響之下」,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
經過多番推遲,香港特區高等法院最新定下的黎智英「勾結」案開審日期為12月18日 ,預計審判需時80個工作天。
法律學者黎恩灝對BBC中文評論說,《香港國安法》的移交管轄條文「本身就是《國安法》裏面的終極『武器』」,北京當局要想將任何國安案件移送大陸處理,香港法院也無法阻止。
「如果中方及港方因為美國國會議員的草案而將國安被告「送中」受審的話,只會變成香港當局將其政治壓力和責任轉嫁到內地的檢察及司法人員,將本屬香港制度自行處理的國安問題提升到中美關係的層次,對目前中方向美方示好、力促『習拜會』的政策方向完全相反,可謂火上加油,對中國政府目前的對美政策沒有好處。」
外交學者奧利維亞·埃諾斯認為,若《香港制裁法》付諸實行,香港法官顧慮到遭受制裁的可能後果,預計反而不容易觸發《香港國安法》案件「被送中」。
公共政策學者鍾劍華也對BBC中文指出,親北京陣營呼籲將黎智英案「送中」審理的呼聲早已存在,目前無法猜測會否成真。同樣地,美國《香港制裁法》草案的出現會否刺激北京再次將《反外國制裁法》適用範圍擴展至香港與澳門,也是難以預測。
中國《反外國制裁法》於2021年6月實施之後,同年8月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原本有消息稱將審議在香港與澳門《基本法》附件三當中加入該法,使其成為適用於港澳的全國性法律,但最終並未表決 ,至今毫無音訊。
美國對香港頒布過哪些制裁?帶來了哪些影響? 2020年6月30日深夜,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香港國安法》正式頒布實施。8月,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11名中國與香港官員頒布制裁令 ,當中包括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和警務處處長鄧炳強。
在制裁令下,這些北京與香港官員直接或間接在美國持有的房產和權益均被封鎖,他們與美國人或在美國境內的交易也被禁止,即無法買賣任何涉美基金、貨品與服務。
2022年4月 ,李家超以「唯一候選人」身份參選特首,在YouTube開設頻道上載宣傳影片,但收到谷歌(Google)通知,頻道因為違反美國制裁相關政策而被停用。
到2023年,美國成為APEC領導人會議東道主,中國香港特區身為APEC獨立成員,被美國制裁的特首李家超會否獲邀赴會受到關注。10月31日 ,特區政府宣佈,香港「已按慣例收到東道主邀請」出席會議,但李家超「由於日程事宜,未能親身代表中國香港出席」,由不在美國制裁名單上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代為出席。
信函說,要是華府確曾向李家超發出邀請,「這意味著國務院在7月份要不蓄意撒謊或誤導國會,要不在此後屈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要求,或兩者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