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月13日台灣的總統選舉中,不管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衆黨是否結合推出一組候選人,藍白陣營不是聯合算計,就是各自策畫,終究是一種計劃選舉,豈止狂妄自大,更未必能勝選。民主進步黨老神在在,驕兵也可能陰溝裏翻船。
一個根本難題是,政黨的選舉規劃無法真正掌握台灣人民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經驗知識與政治期待,特别是歷史經驗累積的個人知識(觀察判斷的結果)和心理認同(吾土吾民的依歸)。一廂情願,計劃選舉遂很難等同選民在大選當天的投票決定,尤其是時空情境的影響(例如中國的軍機軍艦在台灣四周大舉壓境),鹿死誰手,由不得政黨。
在某種程度上,計劃選舉類似計劃經濟,基本上是計劃政治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獨裁國家(如中國和北韓)或一黨獨大的國家(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其設計不外在表象上取得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並合理化從上而下的社會控制,某種由中央廚房一手包辦菜單取捨與如何料理的工具理性(如中國國安法下的香港)。
計劃經濟的出發點或迷思是,精英比庶民更了解經濟活動的形式與内容,包括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與滿足,都可預知和安排,因此是一種由個人或小群體下達指令的經濟體制。歷史事實顯示,推到極致,計劃經濟往往一無是處,在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看來,計劃經濟最終不免走上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海耶克在1975年訪問過台灣,於1992年去世。依據他的思維與主張,海耶克對中國的長期五年經濟規劃,應該會不以為然,更别提計劃政治了。
中國也有選舉,國家主席習近平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投票過程一板一眼,他的得票率幾近100%,不可謂不高。但是稍為認真思考的人,不難發現中國人大的選舉無法跟民主選舉相提並論,甚至相去甚遠。帝王下榻之處,豈容他人打鼾。在中國的計劃選舉下,誰敢斗膽公然去捋習大大的虎鬚?
在政黨内部,計劃選舉的一個根本假定是,那些負責安排選舉結構和過程的人或群體(最終是一人獨斷獨行),對社會現實的理解、知識的近用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起其他所有人,包括絶大多數選民,都來得透徹和實用。他們自以為具有充分的知識與十足的經驗,見人所未見,疾民所疾,因而堪當天下大任,去民之患。
以民衆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例,他當過醫生,懂得一套動手術的SOP,智商又高達157,誰敢説他的思想和作為不高人一等。事實是,柯P徒有高智商卻低智慧,言行舉止並不比一般人高明,有時不堪聞問。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候選人侯友宜似乎可有可無)與柯文哲(黨主席、侯選人)之間,為了如何進行兩黨整合或聯手,幾番眉來眼去,争執的不過是在總統選舉時誰正誰副。也就是説,大選勝負尚在未定之天,兩人便已暗中規劃治國大計(説不定還私相授受官位),並篤定可以擊敗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賴清德,從而取得指點台灣江山的權力(也許在台海呼風喚雨,順便回應習大大遥控)。 (相關報導: 風評:獵巫陸配徐春鶯,新兩國論起手式? | 更多文章 )
從柯文哲到朱立倫,再到侯友宜,他們彼此心照不宣的是,2024年是在野黨贏得執政大權的最好機會(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趁此規劃更待何時。不管是實際或想像,一個潛在的契機當然是台灣兩黨政治體制的鐘擺效應(第三黨尚不成氣候),尤其是執政8年的民進黨,在選舉時,無可避免的要面對許多選民「換人做做看」的觀感壓力(一般人也懂得理性思考和利益得失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