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信專欄:這場很不對等的大國談判,暴露中國作為崛起大國的虛弱一面

第六輪中美貿易談判剛剛在北京結束。政論作家白信認為,這實在是一場很不對等的大國談判,暴露了中國虛弱的一面,破解了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崛起大國的神話。(DW)

中美貿易談判北京回合的結果並不出意料,似乎完全按照美國總統川普在談判前所定調的劇本展開:非常接近協議達成,中方甚至承認達成了原則性共識,卻未簽署任何文本,包括備忘錄。相信,幾天後第七輪華盛頓回合的談判,可能也是3月1日最後期限到來前的最後一輪談判,將簽署正式備忘錄,為川普總統延緩加徵關稅創造條件,也為中國領導人贏得了寶貴的拖延時間,還有面子。

彷彿馬嘎爾尼使團1793年到訪清國

這實在是一場很不對等的大國談判,暴露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的虛弱一面,彷彿馬嘎爾尼使團1793年到訪清國發現這個據說GDP總量世界第一的康乾盛世,在自信外表下其實不堪一擊,人民也貧苦、奸詐,不以偷盜為恥。

經過一年的貿易戰後,中國政府最初表現的各種桀驁和強硬,例如從文宣單位警告美國「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到習近平主席在去年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鏗鏘有力的「堅決不改」的誓詞,似乎都在過去一周的釣魚台國賓館裡煙消雲散了,被川普總統「談判的藝術」所馴服。

這當然不是說商人出身、精於談判之道的川普總統有多牛逼,不僅單方面伺機發動了貿易戰,且從頭到尾掌控著談判進程,而是在各個層面逐一破解了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崛起大國的神話。假設這就是全球化時代的新冷戰,那麼,勢必像冷戰時期圍繞各種裁軍談判的進程逐漸將蘇聯這一泥足巨人拖向深淵。中美間的貿易談判如果不斷反復、繼續,也可能最終引致一個相似的結局。

馬嘎爾尼使團晉見乾隆(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馬嘎爾尼使團晉見乾隆(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中國一旦入局,未來都再難逃脫貿易戰的框架

而且,一旦入局,哪怕只對最低限度的結構性改革讓步,那麼,未來都再難逃脫貿易戰的框架,並且在此框架下不斷地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和平演變。 這恐怕就是中國政府最為防備的,在貿易談判中對美方「結構性改革」建議十分抵制的原因,然而缺乏戰略性的反制,無時不刻暴露著崛起大國的虛弱。

譬如說,其一,貿易戰為中國的公共輿論和社會經濟預期創造了一個持續性的窗口,這在過去六年的互聯網和公民社會整肅的高壓下是罕見的。雖然有研究表明過去一年中國互聯網新聞審查其主要目標就是貿易戰的有關內容,但是也間接證實我在去年評論裡所觀察的,中美貿易戰成為中國社交媒體最為熱烈的主導性議題,美國對貿易戰的發動和動作一直引領著中國的公共議程,進而對中國的決策層發揮著間接影響。

其結果,不僅發酵出私有企業退場論等社會恐慌,從去年12月起北京的各方人士開始打破沉默,公開批評最高層的失誤,中國公眾也在少有的持續性討論裡意識到,美國政府所提出的結構性改革方案其實正是中國未來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南。這對不敢驟然拋棄改開路線繼承者的中國領導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輿論挑戰,黨內分歧在去年下半年後也隨之加劇,動搖著「定於一尊」的領袖權威,原定2018年秋天的十九大四中全會因此遲遲難以召開。 (相關報導: 中國四面楚歌?中美貿易戰、新疆人權、華為風暴……CNN:習近平「全球夢」遭遇全球反彈 更多文章

美國總統川普(右二)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二)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美聯社)
川普和中習近平去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美聯社)

美國總統對外談判具極大的自主性,中國決策者卻面臨尷尬境地

更重要的,也是本次北京回合談判所凸顯的第二層面:不在談判現場的兩位元首並不對等。雖說美國總統川普,受著三權分立的約束,還因國會牽制而被迫關閉聯邦政府,時長創下美國歷史紀錄,但是美國民主體制下的總統制設計卻賦予總統在對外談判上極大的自主性。例如1905年的老羅斯福為了解決貿易違約而「悍然」地向多明尼加派出軍艦、接管海關,成為馬漢海權主義的經典案例,也成為美國大國崛起的起點。另一方面,他或許只是因為單純的選舉承諾為消弭貿易逆差而發動貿易戰,但美國各方力量卻趁勢而入,賦予了中美貿易戰更為深遠的政治意涵,精英意見的充分吸納和共識形成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中遠被中方忽視。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