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建交40年》中國民族主義高漲、撼動國際規範 美中關係迅速惡化、華府形成強硬共識

2018年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阿根廷G20峰會。(AP)

美中建交近40年,有合作也有競爭,美國助中國融入國際體系,期盼改變中國體制,但中國壯大後對自身發展模式更具自信,甚至有意輸出,兩國意識型態衝撞,逐漸走向對立。

1970年代,美國為聯中制蘇,與北京愈走愈近,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入主白宮後,開始積極推動美中建交。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為替1978年底啟動的改革開放創造有利國際環境,將發展中美關係視為重心,促成兩國於隔年建交。

1980年代,美中交流與高層對話頻繁,雙方關係日趨緊密,但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中高層交流喊停,美國並宣布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包括持續至今的高科技出口管制。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維基百科)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維基百科)

1992年鄧小平南巡,美中關係改善奠定基礎

美中關係就此陷入低迷,但官方維持檯面下溝通,1992年鄧小平南巡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為美中關係改善奠定基礎,中國也一步步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最後在美國支持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這段期間,美中關係並非一帆風順,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美國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都使雙方關係一度緊張。由於中國當時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對外政策,美國2003年起在反恐方面尋求中國支持,兩國整體關係穩定。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在國際場域發言愈來愈有分量,美中較勁態勢隱然成形。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強調中美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卻始終未獲美國響應,雙方是否陷入新崛起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修昔底德陷阱」,已成熱門話題。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戴傑:意識型態和利益衝突,導致兩國漸行漸遠

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初上任後,美中在經濟、軍事、外交層面對立日益尖銳。在費城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亞洲計畫主任戴傑(Jacques deLisle)眼中,美中意識型態和利益衝突,是導致兩國漸行漸遠的關鍵因素。

戴傑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過去40年許多理論基礎是,美國透過貿易開放、資訊互通、民間交流,期盼中國朝美國希望的方向改變,但交往(Engagement)結果令人失望,中國反而背道而馳,經濟民族主義高漲,北京甚至加強批評西方政治改革與人權等普世價值。

戴傑指出,中國不照美國偏好行事,逐漸撼動國際規範、侵蝕美國利益,如今已達「臨界點」,導致美中關係迅速惡化,華府形成對中國強硬的共識。

部分專家以「新冷戰」形容當前美中關係,一般人可能已淡忘,過去10年間,美中合作曾對全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中美合作典範:氣候協定、金融海嘯

中國學界最常談論的兩個中美合作例子,其一是2015年,兩大碳排放國登高一呼,促成全球190多國簽署劃時代的巴黎氣候協定;其二是2008年金融海嘯肆虐全球,中國與美國等受經濟衰退所苦的西方國家密切協調政策,防止災情進一步蔓延。 (相關報導: 華郵:台灣成中國政治干預的實驗品,最終目標──讓台灣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更多文章

前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認為,2008年是美中關係產生質變的關鍵年。北京奧運當年舉行,中國民族自信達到高峰,而西方資本體系受金融海嘯蹂躪,令北京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