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地方大選結束了,完全執政的民進黨遭遇歷史性的挫敗,地方執政縣市由原先4都9縣市嚴重縮小到2都4縣市,這是民進黨自1993年以來地方執政縣市最少的時候;相對之下,國民黨則由原先1都5縣成長到3都12縣市,實質控制的範圍比2010年同樣是3都12縣市更大,這也是自1993年以來國民黨地方執政縣市範圍最大的時刻。造成這次台灣地表政治景觀巨變的原因為何?對即將到來的2020總統與立委大選會有什麼影響?非常需要冷靜客觀深入的分析。
歷史背景:2014與2016兩次民意海嘯
要充分正確地理解2018台灣地方選舉結果,必須注意兩個重要背景因素:第一、2014與2016因國民黨馬政府執政表現失去民心,引發兩次超級民意海嘯,結果重創國民黨、造福民進黨並促成民進黨2016重返執政。如今,這兩個超級民意海嘯早已消失無蹤,對民進黨的有利因素也不見了;第二、當蔡英文總統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兩年半,整體中央執政表現不受多數人民肯定,相當程度重蹈了當年馬政府覆轍,因此醞釀催化出另一個新的民意海嘯,增添了一個對民進黨不利的重大因素。
「民意海嘯」的概念是我在2014台灣第一次九合一選舉後打造出來的,用來形容那一次選舉的過程與結果。我發現,當民意海嘯出現的時候,執政黨將遭遇空前的挫敗,不但席次大量減少,票數更大量減少,相對地,在野黨當然就席次大量增加,選票也空前增加。原因很簡單,就是執政黨的中央執政失去民心,造成民意大反撲。
海嘯,tsunami,是自然的現象,通常是大地震造成的。「民意海嘯」則是人為的現象,「那是一種極端的民意反應,會對執政黨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傷害,因為民意海嘯是執政黨中央執政表現不得民心所造成的」。海嘯規模與強度有大有小,民意海嘯也是一樣。2014與2016是兩次規模與強度都很大的民意海嘯,所以我稱之為「超級民意海嘯」。從2018選舉過程與結果看,現在已經可以斷言這是另一次超級民意海嘯;不同的是,這次是針對蔡英文政府而來。由此可見,民意海嘯是有針對性和懲罰性的,不論是誰執政?或那一黨執政。「做不好,就滾蛋」,不就是民主政治的金科玉律?
2014,2016接連的民意海嘯,讓國民黨全面潰敗。圖為朱立倫為2016年總統敗選向支持者致歉。(資料照,葉信菉攝)
民進黨為什麼輸了這場選舉?
第一,蔡英文政府整體執政表現不得民心。最近有人說:「韓流的外溢效應造成民進黨這次全面性的挫敗」。我完全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根據我長期的研究發現,真正造成民進黨慘敗的是蔡政府整體中央執政表現失去多數人民的支持,這包括:
一、蔡總統的經濟表現大多數人民無感覺,也感受不到未來會更好;
二、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但蔡政府沒有給人民一個可以安心的理由;
三、「一例一休」勞動政策的推出造成雇主、勞工和消費者都強烈不滿,即使後來有所修正,但後遺症還是很嚴重;
五、對「同性婚姻」立法的積極推動,及後來喊停,立場前後不一,不但得罪「反同」的強大社會保守力量,也引起「挺同」的年輕世代的不愉快和不滿;
六、司法改革原本是蔡政府上台時最受人民歡迎的主張(承諾),但上台兩年半,除了廢除特偵組以外,可以說沒有任何進展,等於是失信於民;
七、前瞻基礎建設在立法院爭議中通過,但執行率很低,不但無法有效爭取社會支持,還引起社會質疑;
八、轉型正義本是一件受多數人民支持的改革,但因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搞出一個很荒唐的「東廠事件」,使促轉會形象被妖魔化,嚴重妨害轉型正義工作的推動;
九、對外關係方面,雖然對美及對日關係都還不錯,但蔡政府上台兩年半丟掉四個邦交國,也讓人擔心台灣國際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十、蔡政府上台兩年半,「不能用人唯才」一直是蔡英文總統施政不被社會肯定的重要原因,內閣閣員普遍社會知名度低,不少內閣部會首長並不適任,「老藍男內閣」的質疑一直揮之不去,讓人懷疑「政黨輪替」的意義。蔡英文總統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被社會所質疑(詬病)的地方,當然還有很多,在此無法一一列舉。
第二,民進黨整體政黨形象在這兩年中急速敗壞。政治科學的研究指出,政黨形象好壞對一個政黨的命運有重大關係。民進黨在過去這兩年半,政黨形象由很好變很壞,是很明顯的轉變,也因此造成選前半個月竟然有四成的選民討厭民進黨,只有兩成六的人對民進黨有好感;同時,全台灣認同民進黨的選民不到兩成四,這是近二十年民進黨政黨認同最低的時刻。
確實,完全執政兩年半,民進黨在台灣人眼中變成執政能力差、較沒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和較沒能力促進台灣經濟發展,這對民進黨而言是很嚴重的打擊;甚至,連民進黨是否有理想性、清廉、或是否較關心一般人(弱勢者)的利益?這些民進黨的傳統優良特質也變模糊了,甚至和國民黨相差不大了。莫怪2018地方大選會輸得這麼悽慘。這怎麼可能是韓國瑜造成的?又怎麼可能是所謂的「韓流的外溢現象」。簡單講,民進黨是被自己打敗的,是被蔡英文政府打敗的,也可以說主要是被蔡英文總統打敗的;事實上,民進黨是完全執政,沒人害民進黨,都是蔡英文或民進黨自己搞出來的,說是自掘墳墓,也不誇張。所以,要反省檢討就要從這裡開始,否則真的對不起列祖列宗。
另一方面,國民黨形象有提升,基本上是因為民進黨這兩年執政表現不佳所賜。在台灣人眼中,國民黨過去執政表現的壞記錄、壞印象還在,但現實中,國民黨過去再壞、再差,仍然是目前取代民進黨執政的唯一選擇,選擇國民黨是無奈的。
第三,民進黨選戰策略犯了不可思議的錯誤。這次民進黨選戰策略至少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
一,將一場地方選舉提升為中央選舉來打,重中央輕地方,造成嚴重的問題:從一開始選戰主軸的設定,「改革對反改革的對決」,就錯了,反客為主,本末倒置,不以地方為主,中央為輔,穩紮穩打,讓人完全無法理解。
其他問題還有一籮筐,都需要嚴肅的反省與檢討,包括黨政部門無法精準掌握民意,回應民意,彷彿在黑暗中作戰;黨內民主與提名策略問題,例如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徵召;選前公開與獨派切割,激怒且疏離可觀的獨派選民;忽略十項公投案的可能影響等等。
民進黨中常會前,辭卸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發表「給黨員的一封信」,會後蔡英文也和黨工擁抱致意。(民進黨中央提供)
選戰結果傳達了什麼訊息?
整體來講,這次選舉結果明明白白顯示,台灣選民要教訓民進黨,要處罰民進黨,只是選民出手嚴重的程度超乎一般人想像之外。蔡英文總統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不能事先準確掌握民意、充分瞭解民意、快速回應民意,終於造成空前的挫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台灣選民或許還不到徹底「唾棄」民進黨的程度,就像2014選民也沒有徹底「唾棄」國民黨一樣,但已足以讓兩黨被打趴在地,這是台灣選民曾做出的最嚴厲的處罰,距「唾棄」的程度也不遠了。毫無疑問,這個創傷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慢慢恢復。
國民黨這次大贏,當然喜出望外,但不能錯誤解讀選民所要傳達的旨意,以為選民在獎賞國民黨。不要忘了2014年那一次超級民意海嘯是如何打趴國民黨,嘉惠民進黨,幫助民進黨2016重返執政。但短短只有兩年半,執政的民進黨再次被超級民意海嘯打倒在地,這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民意海嘯票,或說是超級賭爛票,來得急,去得快」,如果執政者不能好好珍惜,很快就會被打回原形。
選舉結果對2020總統與立委選舉的影響
民進黨這次慘敗對2020總統和立委選舉會有什麼衝擊和影響?要回答這個嚴肅的問題,可以從1993年以來台灣歷次中央與地方選舉的過程與結果中找答案。在此我願意為大家做一個選舉脈絡分析(analysis of electoral context),並說明我過去提出的『總統選舉動能理論』(Theorem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Momentum)。這個理論是我2010年應邀前往史丹佛大學演講時提出的。當時,我根據台灣自1993年以來到2008年四次總統大選為中心,共計十六次中央與地方重要選舉結果的觀察所得到的一個結論。如今到了2018年,又增加了十次重要的中央與地方選舉結果,共計26次可以用來佐證。
簡單的說,每一次總統大選結果都和前一次的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舉及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有直接的關連性;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舉、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形成一個有機的連結,一個自成體系的『選舉群組』;其中,縣市長席次的多寡往往成為後續選戰尤其是總統選戰的重要驅動力。縣市長席次愈多,立委席次就愈多,總統贏的機率就愈大;反之,則愈小。所以,民進黨贏得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是和1997和2001縣市長選舉奪得九席以上是有關聯性的;而1993和2005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都只獲得六席,應是1996和2008總統大選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是清清楚楚的『滾雪球效應』(Snowball effect)。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留任,蘇嘉全辭議長的敗選檢討神邏輯
|
更多文章
)
讓我們進一步看2012及2016兩次總統與立委選舉的結果。2012年1月14日,立委和總統選舉合併舉行,在那之前,民進黨只有2都4縣市,總統及立委選戰動能不足,結果總統輸,立委選舉只有40席,國民黨大贏。2016年1月16日,總統和立委選舉又一次同時舉行,在此之前,民進黨因2014地方九合一選舉大獲全勝,贏4都9縣市,總統及立委選戰動能十足,結果不但總統選舉大贏對手308萬票,立委選舉也一舉攻佔68席,邁向史上第一次完全執政。這是又一次清清楚楚的『滾雪球效應』(Snowball effect)。
必須指出的是,自2014年以後,台灣的選舉已經整併且定期化,以四年為期,包括中央與地方選舉,每隔兩年選一次。所以現在地方與中央選舉結果的關聯性更直接,不像過去從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立委選舉、總統選舉有四階段,現在更簡化成兩階段,滾雪球效應會更明顯。談到這裡,我必須說,過去國民黨人喜歡說的『鐘擺效應』,自始至終是一個虛構的、缺乏經驗證據的東西。根據台灣25年來的歷次選舉經驗,台灣只有「滾雪球效應」,沒有所謂的「鐘擺效應」。滾雪球效應,是準機械原理,因果關係明確。
根據滾雪球理論,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兩個重要問題:一、2020民進黨總統大選還有多少贏的機會?;二、2020民進黨立委席次可能會剩多少?我的答案是:如果民進黨仍像現在一成不變的話,2020民進黨總統大選不但不會贏,而且至少輸兩百萬票以上,不論誰出來選;立委選舉方面,2020選後民進黨立委席次可能從68席萎縮到33席左右,再一次淪為少數黨。由此可見2018民進黨選戰挫敗的後果有多嚴重。當然,人的世界不是自然世界,人的決定和行為仍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閃躲「滾雪球效應」。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領導階層選後的危機處理,就是重要的關鍵,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2016年蔡英文當選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的喜悅,將終止於2018了嗎?(美聯社)
關於蔡英文總統選後的危機處理
選後,在11月24日那天晚上,蔡英文總統兼黨主席面色鐵青,宣讀敗選感言,她說:「今天民主給我們上了一課,民進黨就應該要虛心接受人民更高的要求」,所以,問題原來是出在「人民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蔡總統對這次民進黨歷史性挫敗的解讀,是因為「人民有更高的要求」,並不是民進黨政府做不好,或她自己做不好。同時她又說「對的事,還是要繼續做,再多的傷痕,再多的艱難,國家都必須向前,我們有責任守住台灣的未來」。顯然,這位台灣第一位女總統還是非常的倔強,非常不願意認錯,就算經歷了這個非常恐怖、巨大的挫敗,她還是不信邪,還要繼續做她所認為「對的事情」,還要繼續貫徹她的權力意志。
11月24日晚上當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行政院長賴清德立刻向蔡總統請辭,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也跟著請辭,但蔡總統第一時間就慰留,最後結果只有,蔡總統辭兼黨主席,黨秘書長洪耀福下台負責。簡單的說,這場歷史性的挫敗只讓黨務系統負起責任,政府系統紋風不動。這種不負責任的方式,完全不符合人民的期待。
更令人驚訝的是,蔡英文總統在11月24日晚上選舉結果出爐的那一刻起,就展開了危機處理行動,她雖然表面上辭去黨主席職務,但實際上毫不避嫌地全面主導選後黨務系統的改組,頻頻在官邸召開會議,決定誰來代理黨主席,安排下一任黨主席等等,顯示她還是地下黨主席;坦白講,這非常不恰當,沒有絲毫虛心悔過的樣子。這樣的的危機處理模式,是充滿個人中心主義,以「鞏固個人權位」而不是「為黨救亡圖存」為中心目標在汲汲營營,令人難以置信。照這樣搞下去,2020民進黨還會有什麼指望?這樣一意孤行,不僅不會讓民進黨脫離苦海、遠離災難,而是將民進黨更進一步推向萬丈深淵,甚至一蹶不振。難道這就是蔡英文的歷史定位?而民進黨就這樣完了嗎?我不敢相信。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留任,蘇嘉全辭議長的敗選檢討神邏輯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