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和一縣市長選舉終於在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5日凌晨3點2分正式落幕,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場選舉仍是意猶未盡,到底是韓市長傳說般的崛起,還是王世堅議員堅強的「造王」神話,不管如何,我們來進行一些簡單又有趣的數據分析。
一、 簡略公投票討論
在公投票正式的公布後,相信很多人罵聲連連,許多人認為這種混亂般的題目問法,根本讓人暈頭轉向,但是更多人因為公投票實質性的拖延投票速度,而感到反感,據新聞報導臺北市選區很多人投票排隊超過2個鐘頭以上,作者本人95歲高齡的祖母在現場排隊更是超過3小時最後放棄;因此我們先來看看本次公投票到底在搞什麼。
社群網站在公投票開完後馬上就有人設計了一張圖,內容是「大家好我們是對同志不公平不實行性教育不要火力發電很怕核食汙染又要用核能的中華台北」,如此描述讓人佩服文青們的「懶人包」性的綜和整理能力,但是身為民主體系產物的公民,我們更應該尊重眾人的意見。的確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六案,可能與815全台大停電(當然陸陸續續許多加工業工廠亦受影響)、空汙指數超標以及謝小夫代表的政績有關,並可以看出民眾現在基本已然對於核能發某部分性的贊成;第十三案提及的「台灣」正名的議題,以票數比率來看,可以稍加推估,儘管民眾不喜歡「中華台北」這個名稱,但是仍然近5成5的人認為持續沿用,這可能與國際經濟現實有關,希望累計執政6年的「台獨黨綱」民進黨,能加把勁,實現45%民眾的期望。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五案皆環繞著同性戀議題,這樣的結果讓支持同性戀的組織著實失望。這類話題由1990年後開始被關注,直到2016年多元成家草案被立法院一審通過,但是對此類話題的支持者認為,在教育面及民法上要正式的被國家接納,可惜經由2018年此次的公投,票數上毫無懸念的反映出人民的想法。
在公投票的部分,許多人會看出某些案件為「假議題」,甚至講難聽點可以說2年後只要換人做,一紙行政命令馬上就不承認公投結果,但卻可以看出民眾的心聲。再次強調,身為民主政治出產的人民,我們該學會接納結果,畢竟民主體系下的人民才有資格透過選舉投出自己手中的一票。
二、 九和一選舉結果預測總統大選
沸騰熱烈的一晚,有人喜有人悲,有人數次落淚但結果總是不如人意,有人翻轉了整體選情,但是不管如何,這對執政黨來說是「期中考」。為何說是期中考呢?2008年以前的總統大選,縣市首長的選舉都會提早一年,直到2012年,時任國民黨籍馬英九總統雖然順利連任,2014年的「期中考」卻不如人意,民進黨(13席,得票率47.55%)大贏國民黨(6席,得票率40.70%),使得蔡文總統團隊在2016年1月16日正式的被選為中華民國的第十四屆總統,當時蔡英文總統贏朱立倫市長的團隊15個百分點有餘,藍綠板塊再次翻轉,而該次的期中考已然神準預估國民黨的命運。 (相關報導: 風評:蔡英文‧陳菊‧賴清德抱團取暖,民進黨繼續沒指望 | 更多文章 )

命運的女神再次對國民黨微笑,但是這次的微笑不是因為國民黨有所改善,而是朱學恆先生說的「全台最大黨,討厭民進黨」。此次票數的回流,在許多政治分析專家口中不僅因為討厭民進黨(2014年投票率67.59%,2018年投票率68.87%),還有更是因為「高雄市」韓國瑜市長(892,545票,得票率53.87%)在難啃的高雄選區贏過陳其邁先生(742,239票,得票率44.80%),其帶來的外溢效應,促成了國民黨此次選舉贏得15席縣市長寶座(比4年前民進黨更是多贏2席,本次翻盤率37.5%),甚至差點促使臺北市柯文哲市長中箭落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