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會帶來傷害嗎?:《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選摘(1)

中美貿易戰會有真正的贏家嗎?(資料照,美聯社)

各國政府要怎麼做才能讓沒落的產業或地區免於遭受自由貿易的危險所害,甚至設法縮小貿易落差?首先,政府可對消費者的選擇設限,例如:政府可以設法讓那台中國製收音機變得不那麼「秀色可餐」,或甚至讓它徹底消失。想誘使人民購買美國貨?就讓進口品變得相對昂貴或難以取得即可。具體來說,針對進口的商品課徵關稅,或利用法令強制實施限量的進口配額,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事實上,真正的自由貿易幾乎不存在。從各國海關人員為了防杜走私而檢查行李,乃至攜入不丹的商品必收取約當兩倍商品價格的附加費用等現象,皆可見處處都存在商業障礙,這種障礙有很多形式。

有時候,某些國家甚至會對運離國境的商品徵收某種費用,讓海外的消費者必須以更昂貴的價格購買這些商品。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因為一般做法通常是設法將出口商品的價格砍到比鄰國來得低的水準,更奇怪的是採行這種做法的是中國。儘管奇怪,但中國確實曾這麼做,理由是有一段時間,國際穀物價格高漲引誘中國的農民將收成出售到海外,結果導致國內穀物供給短缺。為了扭轉這種失衡狀態,於是中國政府課徵出口稅,因為擔憂國民沒有足夠的糧食。中國的可耕種土地僅約當全球耕地的七%,但是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相同地,一國政府也可以透過直接補貼的方式,「塞錢」給某個沒落的產業,例如:歐洲某些航空公司;另外,政府也可以對那類產業減稅。還有更乾脆的方式,一國可以試著操縱匯率來解決上述失衡,因為一國通貨的匯率愈低,出口商品就會愈便宜、愈吸引人。一直以來,很多國家不止一次指控中國涉嫌操縱匯率。

中美貿易戰開打,瞬息萬變的局勢是投資人不可不關注的重大投資風險(圖 / 美聯社)
自由貿易真的存在嗎?(資料照,圖 / 美聯社)

鋼鐵業是非常明顯又引人注目的例子,近來鋼鐵業是國際媒體頭條版面上的常客。中國的迅速崛起為世界工廠,以及利用建設活動來擺脫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傷害的種種決策,意味當地建築活動欣欣向榮,這也使得鋼鐵需求大增。到二○一五年時,中國的鋼鐵產量已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其中多數鋼鐵被指定為國內用途。

中國政府不僅對鋼鐵製造過程中使用的能源予以補貼,還直接補貼鋼鐵生產商,那意味中國的鋼鐵業者能以低於世界各地鋼鐵同業的價格來銷售產品,一般人以一個粗鄙的用語「傾銷」(dumping)來形容這個流程,總之,這種做法已導致全球各地的鋼鐵價格下跌。

很多歷史悠久的鋼鐵生產商因而陷入營運困境,並紛紛發出不平之鳴。後來,隨著中國熱絡的建築活動逐漸降溫,鋼鐵供給開始過剩。於是,中國將更多鋼鐵銷售到世界市場,導致國際鋼鐵價格進一步下跌。其他地方的鋼鐵生產商因為無法和低價的中國鋼鐵競爭而紛紛認輸,除了關閉廠房外,也陸續裁員。二○一六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大約僅剩一九七三年的一半。

鋼鐵業的崩潰不僅牽連鐵鏽地帶,還遠遠影響其他領域。基於國家安全考量,國家一定要設法確保食物、飲水、武器,甚至鋼鐵的自給自足。這些產業常被冠上「策略性產業」的名號,所以保護這些產業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國家甚至公開宣稱鋼鐵業是策略性產業之一。 (相關報導: 劍指中國!美國副總統彭斯:印太區域沒有威權主義與侵略容身之處 更多文章

美國(或其他國家)有很多方法可在保護本國產業的同時獲取額外利益,如果進口商品的做法相對不那麼有利可圖,零售商就會積極尋找國內的供應來源,到時候陷入經營困境的本國製造商或許可能因此重啟某些工廠的運作,從而保護或甚至創造一些就業機會。況且對政府來說,關稅是一種額外收入。實施關稅對密西根地區家庭的預算和政府預算而言,都是潛在的好消息,但是對深圳的工廠來說卻不盡然。二○一八年三月一日,川普總統宣布將針對進口鋼鐵課徵二五%的關稅,並對進口鋁課徵一○%的關稅。川普總統在推特(Twitter)上寫道:「貿易戰是好的,而且很容易贏。」後來又繼續建議針對五百億美元的中國製商品課徵關稅,並聲明中國長期利用美國的智慧財產牟利,意思是中國利用(且濫用)美國的生產技術,並向企業施壓,要它們分享商業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