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終戰百年》200萬官兵陣亡、十分之一人口化為枯骨……德國人為什麼不想紀念這個「紀念日」?

2018年11月11日是一戰終戰百年,但德國境內沒有任何正式官方紀念活動。(AP)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與協約國代表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終結了6500萬人參戰、殘殺至少1700萬人的人類第一場世界大戰。這場血腥戰爭讓德國元氣大傷,200萬德軍陣亡、十分之一人口化為枯骨,巨額賠款等苛刻停戰條件導致經濟大蕭條,甚至是希特勒的崛起。許多德國人都認為這是對德國歷史上的奇恥大辱。

百年過去,英國、法國等主要參戰國家為緬懷歷史,紛紛舉辦為期一周的大型紀念活動,但德國呢?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出席法國百年系列紀念活動,總統史坦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法德邊境互相擁抱,上演百年大和解戲碼,並參加英國西敏寺教堂的紀念儀式。但是在德國境內沒有任何正式官方紀念活動。

德國官方則是「與眾不同」,著重於紀念「11月9日」──百年前德意志帝國崩解、威瑪共和(Weimarer Republik)成立;80年前納粹黨人發動「碎玻璃之夜」(Kristallnacht),開始對猶太人進行全面屠殺與迫害;29年前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轟然倒下,象徵著東西德統一。

德國總理梅克爾率領國會紀念11月9日「水晶之夜」80周年。(AP)
德國總理梅克爾率領國會紀念11月9日「碎玻璃之夜」80周年。(AP)

德國國內為何不想紀念一戰?

德國人在一戰付出慘痛代價,但為何官方的態度就像是遺忘了這場戰役?因為一世紀前的11月11日終戰後,德國不像法國、英國那樣迎來渴望已久的和平,反而陷入更艱困的境地。敗戰協議《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過於苛刻,其中第231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迫使割讓領土,以及支付高達1320億馬克的巨額賠款。

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代表跟德國代表在巴黎凡爾賽宮簽署《凡爾賽條約》。(AP)
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代表跟德國代表在巴黎凡爾賽宮簽署《凡爾賽條約》。(AP)

德國全國陣亡將士墓地保護聯會(German 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 Care of War Graves)的夏奈爾(Anne-Susann Schanner)指出,那個年代的政治宣傳都說德國一定會打勝仗,德國人也滿心期待勝利降臨,「戰爭結束時他們都震驚不已『我們輸了,割讓了領土,還要賠款』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可恥的和平。」

一戰終戰百年、德國陣亡將士公墓。(AP)
德國一戰陣亡將士公墓。(AP)

無怪乎當時德國社會認為簽下條約是該民族歷史上的奇恥大辱。在極右派陣營的「刀刺在背」(Dolchstoßlegende)政治宣傳煽動下,一般百姓的憤怒迅速蔓延。這些極右派主張,德國原先能夠打勝仗,但威瑪共和國的領導層、共產主義者以及境內猶太人出賣民族導致慘敗。另外德國戰後經濟體系脆弱,政局不穩定、巨額賠款都一再打擊經濟復甦的可能性,結果德國1920年代陷入大蕭條,馬克一文不值,人民窮得買不起麵包。這也為1933年納粹政權的崛起、仇視猶太人等悲劇創造了條件。 (相關報導: 一戰終戰百年》被遺忘的為國捐軀者──大英帝國的40萬穆斯林 更多文章

一戰終戰百年、德國陣亡將士公墓。(AP)
德國一戰陣亡將士公墓。(AP)

二戰帶來的毀滅性結果 德國人更難忘懷

《美聯社》(AP)報導,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歷史學家尚普夫路希(Daniel Schoenpflug)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怕毀壞,以及「納粹大屠殺」(Holocaust)的陰霾壟罩整個德國,也因此現代德國社會看待一戰的態度,受到希特勒(Adolf Hitler)和大屠殺等事情的影響。他說:「人類無法將事實簡化成,一個國家贏得戰爭勝利,另一個國家輸了。整個德國的國族敘事(national narrative)都是由1945年的戰敗而衍生──而不是1918年的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