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最公平的。在我們生命的開始,每個人的沙漏都會被倒過來,然後沙子開始流下來。在那之後,有三件事會發生:
現在,每個人在6歲左右就明白了這些道理,它們對我們的存在是這麼的重要,可是我們是否遵循這些原則? 我們都說時間很珍貴,但很少有人真正視如珍寶。知道時間有限,和充分利用時間,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所做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就稱為我們的績效差距(performance gap),這是我工作的核心。
古希臘人有一個詞「阿克拉西亞」(akrasia)用來形容當你的意志太薄弱,無法根據你最佳的判斷來採取行動。我們都會有這個毛病,尤其是在管理時間和精力的方面。在應對壓力時,一個關鍵因素是明白時間(無法補充)和精力(可以補充)的限制,而時間和精力是績效取決勝負的標準,我們可以控制如何使用它們和預防濫用。
無所事事還是精實的一週? 檢視關鍵168小時
即使只是坐下來,盤點一下你是如何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這也是一種有用的練習,可以幫助你弄清楚你在意的事物。我們可能會說服自己是其他的事情,卻心口不一,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只會為自己認為值得花時間的事,騰出時間。
蘿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著有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包括《一週一六八小時》(168 Hours)。她用花多少時間在「與人生目標有關的事情」上,來衡量這一天是否有意義,我喜歡那樣的框架,重點不在於你根據某些外在指標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於你對你關心的事情有多滿意。關鍵的檢視應該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對我的人生目標有幫助嗎?
我今年45歲了,對於20年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有一個清晰的願景。65歲的小亞倫.史坦將在身體、情感和心理方面保持健康,與他的孩子、家人、朋友、同事和客戶保持密切關係,並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為他人服務。當我面臨任何決定時,無論大小,我都會問自己:這會讓我更接近,還是更遠離那個版本的自己? 我根據這單獨的一個問題來控管我的時間和精力。
范德康批評人們抱怨自己「實在太忙了」,她不是在指責他們不努力。相反的,她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事實:幾乎每一個積極進取、勤奮工作的人都在浪費大量時間。你認為那不包括你嗎? 在一段為期3天的期間裡,以15分鐘為單位記錄你的時間,你會驚訝地發現有多少單位的時間是完全被浪費的。「大多數聲稱工作過度的人,他們的工作時間比自己想像中的要少,」范德康寫道,「人們有許多工作方式都非常效率不彰。」
(相關報導:
就讀好大學,不代表畢業有高收入!工作高薪關鍵曝光,不單單只是科系問題
|
更多文章
)
她推薦的策略是實際規畫一週168個小時中的每一個小時,「如果你想要的話,很容易有時間每晚睡8小時(每週56小時),每週工作50小時。這樣加起來有106小時,每週還有62小時用於其他事情。」 透過這個觀點,你可以感受到一週的時間可以有多充裕。一旦你掌握了你實際運用時間的方式,你就會停止假裝你找不到時間做某事,並接受是你選擇不要為此騰出時間的事實。
忙碌是一種懶惰,要從起床就解決
個人成長領域的先驅、企業家和作家費里斯(Tim Ferriss)認為,「忙碌是一種懶惰,代表懶惰的思考和未經計畫的行動。忙碌最常被用來當藉口,以規避少數極為重要、但讓你不舒服的行動。」很多人都吹噓自己有多勞累,好像這是一種榮譽徽章,較勁誰能做更多的工作,除了在助長一場危險、且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之外,這樣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自律專家魏登(Rory Vaden)在他的著作《贏在拖延術》(Procrastinate on Purpose)中巧妙地指出了這個問題的精髓:「你的問題不在於你太忙了,你的問題在於你沒有掌握自己的情況。」魏登寫道,一旦你掌握了自己的情況,「你就賦予了自己能力,來創造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覺得沒有足夠時間的壓力,是我們自己強加的。我們的任務可能來自我們的老闆或客戶,但我們如何管理我們所握有的時間,完全由我們自己控制。
說出來也許你會不相信,我以前曾經可以灌籃。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了,但有件有趣的事情一直伴隨著我。當你跳到空中時,你的身體會釋放一個內建的自動保險功能。很簡單:你的身體不會讓你跳得比你能安全著地的高度還高。你是受到保護的! 我喜歡這個概念,因為它可以全面應用於我們允許自己承擔的事情。我們都感到負擔過重,但是很少會碰到我們的能力無法承擔的情況,我們只需要更明智地運用時間和精力即可。
在工作中浪費時間的情況很普遍,因為「商務人士光是在管理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的收件匣,就要花掉一半的工作時間。」一半的時間! 沒錯,我們都必須查看電子郵件,而且有些職業的工作內容就和社群媒體相關,但說真的,這個數字真是驚人。
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Dan Ariely)研究我們為什麼做我們所做的事情,他把這種活動稱為「結構性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我們經常把時間浪費在小事上,來拖延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艾瑞利指出,一天的頭兩個小時是我們處於「高認知能力」的時候,並認為我們經常把這些關鍵時間浪費在電子郵件、上網或社群媒體上。
如果把一項任務拖延到一天結束才去做,你就有可能根本不會去做,因為你不可能會比早上來的更有時間、更有精力和對新事物抱持更開放的態度。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把早上的習慣做到極致,因為這是我心情最好、精力充沛、成長的條件也最理想的時候。事實上,我覺得我在清晨的生產力,遠比一天中其他時間加起來更高。我曾經問過NBA冠軍、前金州勇士隊前鋒哈里森. 巴恩斯(Harrison Barnes)關於時間管理的問題,這是所有職業運動員都非常重視的。如果不嚴格分配一天的時間,你甚至無法打進NBA,而巴恩斯受到了其中一位優秀運動員的教導,他說:「在我和柯比一起練球之前,我不知道一個人能多早起床來練球。那次好像是凌晨四點的時候,我還在想把我的眼屎給揉掉,他就說『走吧。』」
顯然,與柯比的經歷對巴恩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改變了他安排一天的方式,甚至改變了一天可以從多早就開始。現在,他告訴我,「籃球一直以來是我早上做的第一件事。」當與你競爭的每個人實力,都已經跨過了天賦的門檻,正是這些小事情會帶來巨大的差異。事實上,它們根本不是小事情。
在運用一天中的特定時段方面,根據個人的差異和偏好,會有很大的不同。在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喜歡在早上五點到七點之間工作,並在這段時間裡茁壯成長。現在,我通常喜歡在早上七點到九點工作,我的時段可能不適合你,你的最佳狀態甚至可能要到上午九點或十點才開始。儘管我很尊敬柯比,我不會鼓吹你必須在凌晨四點開始一天的工作,因為這對柯比而言是有效的,找到適合你的方法就好。
作者介紹
小亞倫.史坦(Alan Stein Jr.):國際知名的企業績效教練,也是知名的NBA教練,包括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等巨星,都曾受過他指導。在執教十五年的歲月中,執教的球員四度拿下NBA年度MVP球員。他擅長引導人發揮最大潛能,透過建立奪標心態,養成紀律、習慣以改善個人與組織的表現。離開體壇後,他致力於不斷將成功公式化簡為繁,超過百場演講,幫助企業獲得更忠誠的客戶、更高的營業額與組建更具向心力的團,累積演講超過百場,也是百事可樂(Pepsi)、美國運通(Amex)、星巴克(STARBUCKS)、蔡司(Zeiss)等國際企業指定講師。
喬恩.斯特恩菲爾德(Jon Sternfeld):作家,曾撰寫《措手不及》(Unprepared)一書;並曾與小亞倫.史坦合著《高績效表現力》,也與多位名作家合著非虛構作品,包括與艾麗西亞.H.克拉克(Alicia H. Clark)合著的《破解你的焦慮》(Hack Your Anxiety)、與班.納皮爾(Ben Napier)及艾琳.納皮爾(Erin Napier)合著的《今日的善行》(Make Something Good Today),目前定居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