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翎用小說重構被遺忘的歷史 戴笠和梅勒斯聯手打造的暗殺破壞訓練營─中美合作所

作者親訪三位依舊在世的中美合作所訓練營老兵。(張翎提供)

「這個組織在蔣介石的秘密警察頭子戴笠將軍指揮下工作,是國民黨一個貨真價實的分支機構。」「這個小組的活動,大大地把中國推向內戰的道路,使美國直接捲入了中國的國內鬥爭。」─麥可.沙勒。

「中美合作所確實曾經部署過騷擾日軍後方的行動,並為美國海軍的登陸做了準備。但中美合作所的弊端在於,當1945年國共內戰爆發時,它把美援全部用在了國民黨一邊。這就在客觀上意味著美國『過早地』正式加入了反對中共的活動。這為中國共產黨所深惡痛絕,並完全有正當理由把它看作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不義行為。」─費正清。

抗戰小說汗牛充棟,並不那麼稀奇,中美聯合抗戰絕大多數人耳熟能詳,從空軍飛虎隊的陳納德,到陸軍滇緬戰線(駝峰)的史廸威,加拿大華裔作家張翎却選擇了一個相對冷僻的題材─中美合作訓練營,作為她最新虛構小說的舞台。嚴格來說,這應該是中文著作中(包括虛構與非虛構),第一部有關這段藏在暗影下的中美聯合抗戰史。

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題材?張翎坦言,最初她只想定要寫抗戰,而且是中美聯合抗戰,但到底怎麼寫、寫什麼?還沒決定。她的書寫向例從調研開始,專業在英美文學的她很自然從英文檔案資料下手,找到和中國相關的材料再進一步深入調查,因為她要的是故事,回憶錄是她的首選。一個偶然的機緣,看到一本美國退休援華海軍將領的回憶錄,說到美國海軍援華的始末,日本偷襲珍珠港逼使美國參戰,計畫方案之一是轟炸東京,但不可能直接從美國本土派戰機過來,一定要在中國找適合中途起降修整的基地,於是在沿海十三個地方建立水文資料研習營,先探查水文天候資料等等。

蔣介石支持這個方案,那中美合作要做什麼呢?可以訓練特殊兵種,間諜特種部隊等,於是兩國對口的梅勒斯和戴笠,建立了十三個營隊,張翎翻查海軍回憶錄時,看到有一個地點「玉壺」,註記是第八訓練營所在地,她立刻炸了!「我是溫州人,竟不知玉壺,也不知溫州有抗戰,」她說。玉壺距離溫州一百三十多里,是縣底下一個鄉鎮,於是決定就從這裡開始挖。從溫州找,但中文資料非常少,當然因為戴笠,他是共產黨頭號敵人,還好寫得是抗戰不是內戰。

中美合作所玉壺舊址現在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提供)
中美合作所玉壺舊址現在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提供)

戰地的傳教士:寧可你在窩邊犯點上帝可以接受的錯誤

身為溫州人,張翎一直以為在整個東北、華北、華中淪陷敵手的時候,溫州在某種程度上是世外桃源,沒想到在玉壺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子裡,七十多年前竟然來過幾十個藍眼洋人(美國軍人),這是個什麼景象?張翎笑稱男人寫戰爭關心的是主線戰役,她關心的卻是小村民的視角,在那麼偏僻的地方,來幾個北京人都不得了,何況這麼一群美國人,於是調研進入下一步:村民會是什麼反應?美國大兵如何融入他們完全不熟悉的中國? (相關報導: 張翎小說選(3):「心想事成」之分手宣言 更多文章

她找到幾個資料,講到傳教士在中國通常是醫生,他們在中國生活多年,很多年未見來自本國的同胞,突然看到這麼多「本國人」,中美聯合抗戰讓「祖國」和「第二故鄉」勾連起來,很自然地多少扮演「間諜」的角色─傳遞訊息,在飛虎隊這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傳教士很疼這群被送到中國戰場的大孩子,有個故事寫到一個傳教士騎自行車,穿中國長袍得撈起綁在腰間,騎車才不會被捲入輪軸,儘管規定不能離開營地,但荷爾蒙爆棚的大孩子哪裡憋得住,於是傳教士就教他們如何更像中國人,進城才不會被日本兵逮個正著,比方說不能站得「直挺挺的」,重心要降低,膝蓋要彎,肩膀要佝著,走路挑擔筐裡不能裝米,因為太重根本挑不動,要裝曬乾的豌豆夾,很輕,可以滿滿一筐底下藏武器,還教他們吃防瘧疾的阿滌平,臉色變得黃黃的,更像中國人,把專業軍醫氣瘋了。這樣的傳教士能在黑市買賣交易,包括咖啡時代雜誌等等,最重要的是避孕套,怕大兵出城染病,「寧可你在窩邊犯點上帝可以接受的錯誤,」張翎說,這麼鮮活的傳教士形象,就轉換到她故事中的牧師身上。

美方特工正教授中方人員學習無線電信號竊聽。(維基百科)
美方特工正教授中方人員學習無線電信號竊聽。(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