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凌翔觀點:催化韓國瑜網路聲量的,正是不得民心的民進黨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人氣」非虛,連「桃竹竹苗大會師」都能視訊連線為活動加持。(羅暐智攝)

知名作家苦苓撰文提出韓國瑜的五項隱憂,顯示出他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可惜在網路科技面前,再厲害的社會觀察家,也得讓位。這不是預言,而是早已經發生的事,民進黨似乎視而不見的原因,文末再解釋,先說網路聲量何以能夠轉化為選票、以及比傳統民調準的原因。

所謂「網路聲量」,是以人工智慧分析網路世界產生的大數據-主要是文字,包括帖文、留言、對罵、互懟、反諷、悲嘆-從而推估出民意的支持傾向。而網路具有的這幾項特色-匿名性+去中心化+互動性+傳播迅速-這些特質足以把僅靠一己智力與經驗的社會觀察家給比下去了。

匿名性,使得網路文字極可能辛辣又尖酸,但是極真實!不致發生傳統電話民調的「機構效應」;互動強+傳播快,鼓勵網民勇於、甚至急於表達意見,「沉默螺旋」的底層不在再消聲,所以能比傳統電話民調傳達出更多真實意見。

譬如,苦苓認為「韓總說高雄『又老又窮』,傷了很多高雄人的心」,這是社會觀察家的一己「苦見」,高雄人若是被傷了心,網路上早就撻伐四起,顯而易見,不待專家來猜測,一個人的客觀,就是一個人的偏見,以後沒有「社會觀察家」這個行業了,因為將被人工智慧+大數據+網路取代,網路才可能實現真正的客觀。

20180929-作家苦苓29日主持「高雄宜居,移居高雄」分享會。(顏麟宇攝)
作家苦苓指出韓國瑜的「五大隱憂」,不過,對「網路聲量」在現實世界能展現的力量,或許並不那麼清楚。(顏麟宇攝)

傳統電話民調,有效樣本僅一千出頭即算完成,但因為現代人生活形態改變,很多人家中根本沒有座機,或不常在家,抽樣與母體的誤差,只能靠增加更多抽樣來彌補,但準確度也提高不了多少,就算不怕花錢,執行時間肯定要拉長,而民意如流水,若耗時兩週才能完成一份民調,第一天的民意與第15天的民意,能等而視之嗎?這是質的分析,再看量的探討。

苦苓質疑韓國瑜「雖然聲勢大,但就不知道『空氣』是否能化為選票?」又說,觀看韓國瑜與館長對談直播的50萬人中,「不知有多少是看熱鬧的?」「有多少是高雄設籍選民?」言下之意,這種網路造勢,沒用!真的嗎?我們看現實世界的造勢大會,最多十幾萬人,不乏從外地動員來的臨時演員、趕來湊熱閙的、與賣小吃的,街頭起家的民進黨就深諳此道,但重點是這個「勢」,能否造起來?網路也是這個道理。一旦勢頭造起來了,就能形成影響力,再傳播出去,終究會影響到真正的選民,化為選票,而且不用太久。

韓總在網路上的任何一場直播或專訪,都無異於真實世界的一場造勢大會,但是,群眾多十倍、成本低百倍、效果快千倍,而且一場接一場,就算把非高雄籍的、與純看熱閙的網民都去掉好了,數量仍然遠超過實體造勢大會的群眾,抽樣數量都快逼近母體了,怎麼會沒用呢?陳其邁無法在網路上號召到這麼多人,才真是沒用。

網路聲量調查有多快呢?把恰當的關鍵字輸入給設計良好,「爬蟲」夠多的系統,在幾分鐘甚至十幾秒內就得到結果,可以說是即時民調!而且這些數據是來自幾十萬人無隱匿的直率意見表達,真實性又遠遠超過一千多人的取樣,當然更接近真實的人群分佈,所以比傳統電話民調要準確。 (相關報導: 游盈隆專欄:2018又見新的民意海嘯 更多文章

網路增長量猶如即時民調。(網路溫度計網站截圖)
網路增長量猶如即時民調。(網路溫度計網站截圖)

再來是能夠剋制組織動員的「去中心化」。所謂「組織票」,就是假定組織內的成員會聽從組織的指令來投票,譬如農漁民聽從農漁會總幹事的指示,榮民聽從榮家幹部的建議,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確實有相當程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