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新的國家將在南太平洋出現?今年唯一的獨立公投:新喀里多尼亞4日決定是否脫離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宏5月到訪南太平洋屬地新喀里多尼亞(AP)

法國南太平洋法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4日即將舉行獨立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法國,建立獨立國家,這將是今年世界上唯一的獨立公投。支持獨立的民眾認為,新喀里多尼亞165年來慘遭法國殖民、剝削,島上原住民卻未享有經濟利益。然而根據公投前的民調顯示,反對獨立的選民仍占多數。

新喀里多尼亞曾為法國罪犯流放地 

位處澳洲、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的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距離法國首都巴黎遠達1萬6700公里。歐洲人與新喀里多尼亞的接觸,最早是英國探險家庫克(James Cook)在第2次探索南太平洋的航程中,於1774年「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喀里多尼亞」(Caledonia)源自於拉丁語,是羅馬人用來稱呼蘇格蘭的名稱,新喀里多尼亞東北部的風景讓庫克想起蘇格蘭,因此命名新喀里多尼亞。

1853年,在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號令之下,新喀里多尼亞成為法國的殖民地,1864年再成為罪犯、政治犯的流放地,直到1897年流放政策結束時,法國總計將2.2萬人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亞,一度為當時法國海外流放囚犯最多的殖民地。

原住民反抗法國釀死傷 雙方簽協定和平解決

法國除了利用距母國遙遠的新喀里多尼亞流放囚犯,法國國營公司「SLN」也於1880年開始在當地開採鎳礦,並廣邀來自日本、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寮國、柬埔寨、中國)等移民,進入新喀里多尼亞挖掘鎳礦。然而法國當時卻不准新喀里多尼亞的原住民卡納克人(Kanak)參與採礦,只能在保留區內部活動,將其排除在法國經濟之外。卡納克人多次向法國發動游擊戰,仍無法撼動法國殖民的事實。

新喀里多尼亞在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屬地,1953年起,所有新喀里多尼亞人都獲得法國公民身份。1969至1972年間,新喀里多尼亞的歐洲人及來自玻里尼西亞(Polynesian)島群的族裔不斷增加,屬於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島群的卡納克人反而成了少數。1976至1988年間,卡納克人獨立運動與法國政府之間的衝突更加劇烈。1984年,卡納克500名激進戰士衝入小鎮習歐(Thio),展開為期4年的內戰,造成至少80人死亡。直到1988年6月,獨派與統派雙方在法國總理府簽訂《馬提尼翁協定》(Matignon Agreements),才轉趨和平。

《馬提尼翁協定》之中,雙方同意為期10年的發展進程,關於1988年烏維亞(Ouvéa)挾持事件,造成4名法國國家憲兵和19名卡納克人死亡,法國特赦挾持事件涉案人,並禁止當事人對該事件提起訴訟。1998年雙方再簽訂《努美亞協議》(Nouméa Accord),法國承諾給予更多政治權力,2018年才會舉行公投,並指出若新喀里多尼亞的總統是統派,副總統應該由獨派政治人物擔任。 (相關報導: 南太平洋將出現新國家?法國海外屬地辦獨立公投 新喀里多尼亞獨派:這是尊嚴問題 更多文章

「法國剝削我們165年」 原住民陷經濟困境

新喀里多尼亞的民眾是否支持獨立,很大一部分是以族群作為界線。根據2014年新喀里多尼亞的人口普查顯示,約27萬名新喀里多尼亞人,有39%是卡納克人,歐洲人占了27%,其餘居民則包含瓦利斯和富圖納(Wallisians and Futunians)、印尼人、大溪地人(Tahitians)和萬那杜人(Vanuatu)。卡納克人以外的族群多不願意獨立,例如移居新喀里多尼亞的法國公務員,薪資幾乎是在歐洲的2倍,又能享受島上的高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