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怎麼臺灣已是「自由經濟失落之島」?

作者認為,蔡英文政府所謂的拚經濟,更從來就不是想要把臺灣經濟搞活搞起色,也不在於想要把臺灣經濟吸引力與對外競爭力真正作強作高作出色,而是祇想把臺灣自由開放市場經濟,違拗成為大鍋飯共產主義經濟。(資料照,柯承惠攝)

最讓臺灣社會莫大錯愕又重大挫折感的是,蔡英文政府信誓旦旦的「拚經濟」,兩年多下來,竟然事實是全面性「拗經濟」,把本大有活力氣勢的臺灣自由經濟,拗作成困頓頹退的自閉自鎖社會主義經濟,盡是苦了所有臺灣人民。

把臺灣自由市場經濟違拗成為黨私禁臠經濟

過去兩年來,國內外的雪亮眼睛都已清楚看到,蔡英文政權所謂「拚經濟」的說法與作法,從來就不是想要把臺灣經濟搞活搞起色,也不在於想要把臺灣經濟吸引力與對外競爭力真正作強作高作出色,而是祇想把臺灣自由開放市場經濟,違拗成為大鍋飯共產主義經濟,或更直白成為「民進黨人自私自擁的禁臠經濟」。

蔡英文政府欲將臺灣自由市場經濟違拗成為民進黨一黨之私禁臠經濟,其主要採取的兩大戰略作為方式,一是將份額比重高占89%的民間私有經濟部門,從根本徹底予以「社會化」乃至「公共化」,而滅絕自由開放市場經濟在臺灣的火苗甚至於火種,二是極度偏鋒擴張「國公營事業」定義範圍領域,全方位掠奪民間私有財產權成為「公有」或「公用」的「各級政府附隨資產」,執政黨人得以「用合法途徑」堂而皇之「非法入侵」霸占權位錢櫃,使這些違憲掠奪而來的「偽政府資源財產」,都因此實質成為「真民進黨產」或「黨人家私資產/黨私事業」。

自由開放私有財產體制慘遭支解閹割破毀

私有財團體制民間部門的堅實壯大,是全世界自由開放市場經濟國家社會,能夠強盛繁榮富足的絕對必要條件;可是自從2000年以來,私有經濟部門在臺灣正面臨存亡絕續的瀕危時刻。

比較確切的說,是在政黨輪替的極左派執政偽民主帝制的顯身以及越來越發偏執激越社會民粹的交相威逼之下,私有經濟體制在臺灣已經事實就要根本覆亡;最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共產主義經濟體制已全面加速度積極取代了,既往70年時間在臺灣社會,才在兩蔣時代好不容易建構起來,且已具備相當國際競爭力與吸引力的「臺灣特色自由開放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慘遭支解閹割破毀。

首先回顧檢視一下,自由市場經濟與共產主義的發展及其意識形態理念差異,作為參看臺灣變局的底蘊狀況。

「社會化」政策措施摧毀市場經濟個人主義傳統

人類社會經濟體制類別是由治國意識形態來決定。現代經濟發微於18世紀中期的自由市場經濟,以自由開放的市場需求來決定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生產供給,自由企業則在倫理道德約束下,永續維繫開明理性運轉。

19世紀末韋伯所啟開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確認了私有財產與利潤動機,才是真正驅動國家經濟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思維,則是發軔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的19世紀初,主要係針對產業革命帶來工廠經濟制度,所引申出來階級所得落差與社會貧富差距現象的大「反動」,也事實上是針對自由市場經濟個人主義傳統的一大「反動」,並開始積極強調「集團意識」與「集團利益」追求,對國家與個人的重要。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艱困這個下半年 更多文章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共產主義經濟體制的倡議,可謂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種最為極端化類型,共產主義經濟思維肯定唯物論是社會文明前進的唯一動力,唯有用階級鬥爭乃能解決「所得落差」與「社會貧富差距」,在論旨上與自由市場經濟及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不同:主要就在根本否定個人主義的私有財產制,而主張全面性國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體制;其次是以「絕對大政府」對應於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越小政府是越好的政府」的社會治理型態;其三是,共產主義經濟思維肯定的是「勞動力才是社會經濟成長發展的唯一貢獻者」,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所認為關鍵支柱的資本、知識與創新,反被視為「勞動貢獻」的剝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