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news, 24 hours a day, powered by more than 27 hundred journalists and analysts in more than 120 countries, this is Bloomberg.」每隔十五分鐘,彭博社都透過電視與廣播頻道、即時更新全球金融行情,然後輪值主播就會說出這句「台呼」。彭博社透過這句話,自信滿滿的向外界傳達,自家的金融資訊是何等權威。
然而,彭博社如此牢不可破的形象,正因為一篇自家報導,遭受空前考驗。這篇報導就是10月4日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大駭時代」(The Big Hack: How China Used a Tiny Chip to Infiltrate U.S. Companies,以下簡稱大駭時代)。
5千字報導 讓全球科技大廠人心惶惶
在大駭時代中,2位記者以近5千字篇幅,直指中國大陸有關單位透過各種方式介入產線,成功把比一粒白米還小的惡意晶片,安裝在美超微(Supermicro)的主機板上;由於使用這些主機板的下游客戶包括蘋果(Apple)和亞馬遜(Amazon)等知名品牌,約有30家知名科技業者因此受害。
在川普劍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氛圍下,這篇號稱歷時1年多、蒐集17個消息來源的報導,立即引發巨大爭議,一旦內容屬實,率先倒地的將是蘋果與亞馬遜經營多年的品牌:蘋果每年在全球賣出逾2億支iPhone,連美國總統川普也使用iPhone作為個人手機,對資安的衝擊可想而知。
至於亞馬遜情況更嚴重,因為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的雲端業務快速成長,從國土安全部到博物館,眾多聯邦政府機構都將雲端資料委託其代管;2015年時,亞馬遜的聯邦政府業務總值還不到3億美元,今年已達28億,預估2019年將增為46億,研究機構GBH Insights推算,未來5年內亞馬遜將從聯邦政府的雲端計算工程,拿到200億美元的生意。其中,美國國防部正在和亞馬遜洽商一個簡稱「JEDI」的合作案,訂單總價就高達100億美元,未來國防部將透過亞馬遜的硬體設備儲存海量資料,內容最高達極機密等級。
正因為彭博社素具公信力,2009年由麥格羅希爾(McGraw-Hill)手上併購來的彭博商業周刊,以該文一舉震撼國際輿論,進而動搖全球資本市場。如報導出刊當天,主角美超微股價直線跳水逾40%,直至今日股價仍停留在14美元,距離事發前的21美元相去甚遠。
事件並未就此完結。因為在主機板上直接裝置惡意晶片,手法實在太過粗糙、大膽,當全球都順著報導方向、將矛頭對準中國大陸,同時也有人開始懷疑:「會不會根本是彭博的調查出了大錯?」
「大駭時代」報導一出刊,蘋果當日立刻發表措辭嚴厲的聲明,回應指彭博報導完全失實(圖片來源:蘋果網頁)
蘋果、亞馬遜 堅持報導錯誤應撤回
最先發難的,是「頭號受害者」蘋果。想當然爾,無論大駭時代內容是虛構或真實,蘋果都是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報導一出刊,蘋果同日立即發表聲明,指從未在設備上發現硬體竄改、惡意晶片或刻意植入的漏洞,明言報導失實;此外蘋果更指出,從未與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聯繫相關事件,向來對業務諱莫如深的蘋果,這次更罕見披露,被指涉的Topsy系統從未與Siri系統互通,且規模只有約2千台伺服器,而非大駭時代報導所指的7千台。
考量到蘋果和亞馬遜的市值,分別高達1.04兆與8千億美元,如果兩家公司高層對此事回應扯謊,除了置客戶資訊安全於不顧,面臨集體訴訟的風險,更可能給公司帶來天文數字損失。
若對照先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只因為在推特上發表幾句關於私有化的個人看法,就讓美國證監會重罰其必須辭去執行長職務、禁任三年,外加對公司和個人處以合計4千萬美元的罰金,這次蘋果和亞馬遜堅持產品安全無虞的說法,造假成本極為巨大。加上連英國、美國司法單位也紛紛跳出來,表示對整起疑雲毫無所悉,事件風向開始逆轉。不過截至目前,彭博依舊堅稱自家報導內容正確無誤。
至此,整起事件儼然已成信譽之爭,一邊是稱霸業界30多年的金融資訊權威、一邊是全球用戶數億的科技巨頭,彭博社對上蘋果與亞馬遜,就像雙掌互抵的洪七公與歐陽鋒,到了比拼內力的當口,誰也輸不起,更無法回頭。
值得一提,事件中最顯「黑色幽默」的是,在通篇大駭時代報導末尾,還有一行斜體字,這是彭博社另行添加的註解。細讀內容竟然表示,彭博社作為美超微客戶,自家的美超微設備並未發現如報導中遭植入惡意晶片。
此刻,外界除了探討,「大駭時代」究竟是無中生有的惡意誹謗,或是件貨真價實的天大陰謀,同時也必須關注的重點是,彭博社對中國大陸的立場,何以在幾年內出現180度轉變?
從親中到指控中國駭客 彭博社立場急轉
從華爾街、倫敦金融城到香港中環,彭博社幾乎壟斷所有金融從業人員日常必須的資訊服務,這種專屬地位,為該公司去年創造96億美元營收。若以外界估計、其淨利率達2成推算,彭博社一年淨賺近20億美元的實力,將可輕鬆把估值推至數百億美元。換言之,員工1.9萬人的彭博社,除了歷史較久,其實也是一隻不折不扣的「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
繼彭博社之後,法國知名媒體費加洛報也大篇幅報導,中國國企涉嫌在法國從事間諜活動,突顯國際對中國影響力的憂慮高漲(圖片來源:截取自費加洛報)
問題來了,當中國大陸力推人民幣與A股國際化,彭博社怎麼會選擇和中國作對、放棄這個巨大的資訊市場呢?
其實在此之前,彭博社曾經有一次微妙的轉變。2012年6月,彭博社先是發文探討了習近平家族的資產與來源,直接挑戰即將上台的最高領導人;到了年底,彭博社再發表一系列報導,以互動圖表搭配長篇文章、詳盡陳述中共八大元老後代如何掌握中國國有企業。這種舉動的後果顯而易見,紐約時報指出,彭博社駐中國記者的簽證隨後被拒,更糟的是,彭博社網站被中國大陸封鎖、大量中國國企退訂終端服務,這使得當年彭博社損失慘重。
曾經對中國大陸當局立場相對平和的彭博社,就在短短幾年之間,竟然完全顛覆了以往立場,加入了聲討中國大陸的陣營。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彭博社的劇烈轉變,目前仍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見,占台灣資本市場半壁江山的科技製造業者,將很難在這場疑雲中置身事外。
從緯創股價被大駭時代報導波及,可以發現這些科技大廠為應付川普祭出的高關稅,四處尋覓遷廠,本已忙得焦頭爛額;孰料雪上加霜,此刻又毫無預警地被國際財經媒體貼上間諜的指控,未來「電子五哥」們是否為此劃清界線,刻意避開對方陣營的訂單,進而影響整體營收、獲利,將是投資人必須高度關注的焦點。
進一步說,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日前提出,網際網路世界將演變成美國、中國各自主導一方的預言,隨著硬體業者紛紛遷廠、離開中國,恐怕將不只是想像,而是從硬體設備分流開始、提前上演的真實場景。
但更顯而易見的是,從澳洲的澳洲人報,法國的費加洛報到彭博商業周刊,西方媒體近年先後推出多篇重量級報導,共同目標無他、正是積極在海外發揮政治影響力的中國,可見伴隨著川普「揭竿而起」,將中國大陸視為戰略對手,已經在西方的政界、學界與輿論間,形成「三位一體」的共識。11月底,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馬上就要在阿根廷的G20峰會上見面,但衡諸輿論,當前歐美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敵意如此張揚,未來雙方的各種較量,可能仍將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