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學院最近是不是出事了?每周一持續更新的綠色產業觀點專欄文章,最近忽然沒動靜,官網也長得不太一樣、報名活動常出現系統錯誤?
因為綠學院想要體會中小企業雙軸轉型有多難,身先士卒拿自己的官網當實驗室小白鼠,忙數位轉型去了!我們是實打實的綠色企業,無需綠色轉型,不過談到數位化,我們就是真正的「人工」智慧,都幾百個會員了我們還是靠著大腦這顆過熱的CPU處理器運算,萬事「純人工」。數位轉型意味著把九年累積的組織智慧灌入系統,轉大人的過程是很辛苦的,除了鐵牛運功散一定要配溫開水,需要發揮帶小孩的耐心、做出很多努力,也需要所有人齊心協力。
這年頭經營企業太折騰。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宣揚企業應投入數位轉型,大家開始一陣忙活,接著又遇上新冠疫情,為了活下去大家拚了老命。正喘口氣呢,綠色轉型又來了,還包裝成了雙軸轉型,整天用蘋果對供應鏈的威脅去恐嚇人家。看電視都知道華為連Mate 60 Pro都做出來了,蘋果還能稱霸多久猶未可知,用這招想嚇唬誰?
整體來說,這些年本地企業的數位轉型並不算成功,一個已經不成功的轉型加上一個史詩級的轉型挑戰,難道就會成功?如果想要成功,要怎麼做?不管你是走在雙軸轉型路上的中小企業主、低碳解決方案服務商、數位解決方案服務商,供需兩端的這三幫人必須要徹底檢討我們過去什麼地方成功、什麼地方不成功,並從我們自己開始改變,不要自己騙自己。
中小企業主的心底話:公司轉型只有兩種動機,一種被別人逼,一種自己逼自己,無論是哪一種,我都希望不要付出太高的成本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本地企業的數位轉型並不算成功,因為你有意識不代表你有常識,你有常識不代表你有知識,你有知識不代表你有正確的知識,所以知識不一定會帶來力量。我記得我開始與各家官網服務商洽談時,我感覺掉進了一個異次元世界,每一家都大秀肌肉拿出漂亮的實績,但是他們到底是擅長前端、後端、系統整合還是數位行銷,我根本判斷不出來。我的決策只是反映我人脈圈的天花板,這與我專業領域的決策品質差距太大。
接下來痛苦的溝通與磨合過程,則會揭露你是否真心想要轉型。服務商或顧問再強,也就是扶你上馬,送你一程,路還是得你自己走。無可奈何的是,服務商或是顧問手上都有一堆案子,你只是他的其中之一,而你的案子是你的唯一。假如導入系統失敗,你幾乎只能選擇打掉重蓋,而這可能會讓你的團隊甚至為此離職,因為這個過程太痛苦,他不想再重來了。
轉型要堅持到什麼程度才成功轉大人?到什麼程度需要叫停?大部分的企業主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預期的是,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將選擇把公司打包出售,選擇放棄了這場比賽。 (相關報導: 77老大超狂背景曝光「中醫師改當YouTuber」!1理由拋棄高薪轉職 | 更多文章 )
低碳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心底話:我還困在中小企業主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階段,快忙死了,後面要做什麼都沒時間想
綠學院的會員不乏環境工程顧問、能源管理、碳管理系統、碳中和顧問這類的低碳解決方案服務商,大家會在產業小聚時討論這工作的風險。在《意外發現碳盤查對公司治理帶來的3大好處》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到碳盤查可以揭露公司管理問題,例如可以查出員工的不法用電行為,同理可證也會查出例如老闆給小三或親戚買的車掛在公司名下,結果排放量算公司類別一(註一)的荒謬場景。客戶會願意誠實面對嗎?他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顧問案於是成為雙方猜測彼此心思的競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