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趨勢告訴你,你所屬的產業,即將如夕陽西下,你會認賠殺出,想辦法把公司收了;還是,你會放手一搏,另闢生路?
中華紙漿,這家成立近一甲子的老造紙廠,選擇了後者。他們花了5年全力研發不含任何塑膠的食安級用紙、投注至少30億元做組織與產品改造、連續2年虧損,終於,在去年轉虧為盈。
但,故事的一開始,他們差點要走向第一條路。
「我接任(董事長)第一天,就告訴董事會,這事業應該收掉了,」現任華紙董事長黃鯤雄在2013年6月接任現職時,走訪美國造紙業,探勘產業前景,最後歸納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個產能過剩、太擁擠的紅海市場。
3C普及,用紙需求降
董座想收攤,老員工不想撤
因為少子化、3C產品出現,讓當時以文化用紙為主要業務的華紙營收迅速下滑,外加紙漿進口零關稅,導致華紙毛利也下降。以台灣文化用紙產量為例,從2011年至2020年間,銷售量節節敗退,從69萬公噸,落至37萬6千公噸,近乎腰斬。
沒想到,黃鯤雄走訪國際市場做出的專業建議,卻在董事會上被大股東何壽川打了回票,對方認為事業可以繼續做。
隔天,黃鯤雄立刻殺到華紙花蓮廠,召集主管與談,也得到一樣的答案;他半信半疑,以為是主管們不想變動,接著他再到台東廠、高雄久堂廠,改與基層員工座談,答案依舊,「我發現員工對這產業仍然充滿熱情,大家都不肯撤退,我只好改變我自己,去了解這產業出路。」
只是,當時的路在哪裡,他們還不知道。
但在過渡時期,他們找到暫時的解方——標籤紙,包括手機、3C產品、酒標等各式產品的標籤,成了華紙彌補文化用紙營收缺口的來源,同時支撐著其他各種特殊紙類產品摸索新路,「我們還有專門給光電面板用的豐光紙、醫療用紙、熱昇華轉印紙,發展各種特殊紙類⋯⋯,」華紙特紙部業務處經理簡幸玲說。
即便華紙在競爭者眾的標籤紙市場中,已做到產能、市占全球前3大,但旗下所屬的3個紙廠,仍有2個在虧損中。
直到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當全球都在談沒有完善塑膠回收系統、塑膠品過剩所造成的環境與碳排問題時,造紙產業反倒從中見到曙光。
賠錢還要買新廠
願景+謹慎戰略說服股東
「以紙代塑」,全力衝刺開發不含任何塑膠的食安級用紙,這是華紙當時確立的突圍之路。
但,這代表公司要調配資源在新品開發,並從舊有的產品結構中轉型。甚至,要說服董事會與股東們,為新技術、新設備埋單投資。
當時,台灣並沒有快速接軌上歐洲減塑低碳趨勢;相關的商機,可以在歐美市場嗅到,但在台灣還看不見明顯的蛛絲馬跡。當時歐美眾多品牌通路,選擇以紙替代塑膠外包裝,但是鮮少有人把可以完全回收的食品用紙做為主要生產項目,因為規範嚴、認證時間長、門檻高。
然而,門檻高,也成為了華紙決定力攻它的原因。因為,一旦你成功跨入,原本的高門檻,也可能成為抵禦競爭者的護城河。
只是,這個成本並不低。 (相關報導: 中國政策調控、海運仍塞港,華紙:旺季需求有變數 | 更多文章 )
為了打造這個產品產線,華紙斥資20億買下觀音廠;同一時間,原本的花蓮、台東、久堂廠,也要做量產測試,因為量夠多,才能測出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