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不會是雷曼第2,但資金大挪移啟動,誰受惠誰倒楣?

黑天鵝翩然來臨,脫歐後全球金融市場震盪下跌難免,資金移轉更再次攪亂各國金融市場。(美聯社)。

英國脫歐成真,今年最大隻的黑天鵝翩然而來。有人說這是雷曼第2─沒那麼嚴重,因為成因與影響都不同。但脫歐確定即啟動一波全球資金的大挪移,包括股匯市在內的全球金融市場,即將迎來一波劇烈的震盪,卻已難避免。

至於英國,如果傳統的經濟學、經濟理論都還未失效的話,英國短期經濟緊縮必然出現,經濟災難陰影難去;中長期影響則視其脫歐後與歐盟之間的經貿協商,及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受到的影響多大而定。

英國脫歐不會是另一個雷曼

英國脫歐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最危言聳聽的說法是,將其比擬為引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雷曼倒閉事件,不過此說有誇大之嫌。金融海嘯不能說是雷曼引發,雷曼只是一個「導火線」,海嘯真正的成因是美國次級房貸的泡沫,從2002年開始就不斷膨脹,而且向全球各國「輸出」。到2007年時,這個泡沫其實已經撐不住開始破裂了。

當時美國銀行的槓桿倍數高達30倍,更慘是是自認更穩健、更保守、指責海嘯是「美國引起」的歐洲,其實情況更惡劣。英國巴克萊銀行的槓桿倍數高達61倍,號稱保守穩健的德意志銀行為53倍、荷商安泰銀行49倍、瑞士銀行47倍。

2008年9月15日雷曼宣布破產前,其實已先發生貝爾斯登無法清償等事件,全球金融市場已進入緊縮狀態,美國大型金融機構以每天以上百億美元資金「奪門而逃」的速度失去流動性。雷曼倒閉觸發引線,讓市場流動性剎那間枯竭。而因為次級房貸已被包裝成各種金融商品行銷全球,這股緊縮風就透過這些有毒金融商品在全球爆炸。全球金融市場直線下滑、市場流動性盡失,主要國家央行為之聯手向市場挹注上兆美元的流動性。

全球金融體質遠勝海嘯前

相較之下,英國脫歐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傳染性與影響性,再怎麼比,也不能與金融海嘯相提並論。即使英國因此資金外逃、經濟緊縮、英磅重貶、股市下跌,這些不利衝擊對近在咫尺、同樣算是脫歐「受害者」的歐洲會有衝擊,透過此衝擊再影響到全球金融市場。但不會如海嘯時一樣「行銷全球」,造成全球一起大幅緊縮與流動性出問題。

此外,金融海嘯之後,經過幾年的去槓桿、各國監理單位也強化金融單位的體質,日前美國聯準會(FED)對各大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所有銀行都通過測試,顯示銀行體質已遠比海嘯前佳,金融機構體質足以應付脫歐的影響;加上海嘯時的經驗,各國央行有更豐富的處理應變經驗,隨時能為市場注入足夠的流動性,因此不太可能發生類似海嘯的全球金融災難與緊縮。 (相關報導: 英國劃下裂解歐盟第一刀 歐洲還有這些國家等著辦「脫歐公投」 更多文章

短期股市下挫最多15-20%的可控範圍內

不過,短期影響必然出現,且幅度不小。周五亞股在脫歐公投結果確定後即一落千丈,日股跌超過千點,跌幅近8%,港股挫907點跌幅4.35%,台股盤中也跌300點,最後以跌199點作收。較有看頭的是稍後開盤的歐美股市。歐美股市周四受留歐派超越脫歐派民調影響,全部收紅演出慶祝行情,結果脫歐成真後,必須反應此利空,以期指而言,跌幅都在5-10%間;歐股開盤後,德、法、英股市以下跌4-8%左右開出。以過去的經驗看,這種單一事件對股市的衝擊,應該幾天即可止跌,情況好時股市跌幅在10%左右,慘一點也應在15-20%以內的「可控範圍」之中,不可能出現海嘯時持續下跌到腰斬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