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節能是門好生意 人人都是發電廠

胡德琦認為,家庭教育不應該只是教條式地警告小孩要「隨手關燈關冷氣」,而是要融於日常生活。(柯承惠攝)

訪談綠然能源公司創辦人胡德琦的當天下午,台北市區高溫達到攝氏三十三度,綠然能源的會議室裡沒有開冷氣,僅有一台風扇轉著,卻不覺得悶熱。暑氣蒸騰,究竟如何抵擋住這波熱浪?胡德琦娓娓道來。

陪伴消費者一起節能

綠然能源的辦公室位於頂樓,易吸收熱能,為避免室內溫度上升,冷氣溫度必須調得更低。於是他們在夏夜邀請朋友開了一場「白屋頂派對」——一起在屋頂塗上白色隔熱漆,白色可以反射熱能,經過實測,屋頂氣溫竟然降低近十度。「白屋頂派對」不只是一場夏日狂歡,更是綠然能源公司的工作日常——協助家庭與企業一起節電。「你知道嗎?柴靜拍的《穹頂之下》是真的!」胡德琦二十三歲就到北京工作,見證中國高速發展帶來的空氣汙染。六歲以下的兒童多半患有肺腺炎,咳嗽咳不停,標榜寬闊大草地的國際學校紛紛蓋上棚子,學生就好像被關在籠子裡奔跑的天竺鼠。「我的孩子真的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嗎?」二○一一年,胡德琦毅然決然回到台灣。然而,她的疑問並沒有因回到台灣而獲得解答。發電廠使得台灣的空氣汙染愈來愈嚴重,除了增加新能源做為替代方案,最重要的就是降低目前使用量。「大家都說要愛地球,到底要怎麼愛?」胡德琦說:「台灣絕對不缺厲害的能源技術廠商,但沒有人把高門檻的能源專業轉譯成可以溝通的語言,我們做的就是陪伴消費者一起行動。」於是她在一三年與一群同樣關心環境的夥伴,成立了以節能服務為主的綠然能源公司。

幫助客戶一年用電降七成

十年來,台灣人均用電量成長將近一成,光電業者、風機廠商等業者看上供給面的商機,家電業者則著眼於需求面,推出LED燈泡、高效率的冰箱與冷氣空調等。此外,專門提供能源技術服務的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也成為新興產業。ESCO產業在台發展多年,服務內容主要是分析設備改造工程所需的資金與回收年限,協助工商業界擬定節能計畫。囿於法規、資金、人力限制,往往只有用電量較高的企業或工廠大戶較願意投入節能工程,綠然能源則是少數鎖定中小企業的能源公司。「賺錢都來不及了,節電工作就交給環保人士吧!」胡德琦非常清楚企業的思維,但她認為對中小企業來說,若能對症下藥,就能省下一%、二%的電費,又能提高公司內部向心力,展現社會企業責任。綠然能源曾協助保德信公司節電,在一年內用電量降低七成;萊雅(L'OREAL)、綠藤生機與四海遊龍也都是他們的客戶。不只企業,即便只是一間咖啡店、服飾店或窗簾店,都可以透過有效節電,每月省下千元不等的電費。 (相關報導: 「最大綠能專區」彰濱崙尾東工業區今動工 力拚台灣最大太陽能光電場 更多文章

ESCO不是NGO

節電不只是高喊「關燈、關冷氣」,綠然能源首先從能源管理下手,先協助企業進行設備盤點做出電力使用報告,找出辦公室中耗能的電器或空間,再評估是否汰換設備。她曾經發現,某一家公司明明只有三、四個人,用電量卻比其他營業場所還高,只因為使用了耗能的二手商用咖啡機與印表機。胡德琦說,老闆看到評估報告後雖然會選擇汰換設備,但是公司內部員工都不會有感覺,大部分人也不會因此就比較節約用電,甚至認為這只是公司的事,省錢也只是省公司的,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下一步該怎麼做呢?除了汰換設備,更需要改變使用行為。企業內部的工作坊與課程才是綠然能源的核心服務內容。他們會先帶著公司團隊實驗與觀察,例如中午外出吃飯時關燈、關電腦,就可以看到電力使用瞬間下降,「當人們看到數據,就會意識到行動產生的影響。」胡德琦說,基層員工若能察覺到自己的貢獻,就會更有行動意願,而公司也能因此凝聚向心力。此時節電的效益不再只是省錢,當企業開始思考環境永續,就可以透過課程帶入更多討論,「員工日不再只有跑步或運動會,可能開始去從事淨灘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活動。」胡德琦說。相較於大型企業與工廠,中小企業往往沒有專責的能源管理人員,不熟悉節電規畫,而政府通常只提供最末端的汰換設備補助,經營者不確定自己是否適用。綠然能源提供從方案諮詢、電器診斷、成本效益評估、申請補助、汰換設備到內部課程與培力的服務,通盤改善企業設備與使用者行為。自創立以來,他們的規模已經從六個人擴增到十九個人。

汰換老舊耗能設備也是節電方式之一。(林瑞慶攝)
汰換老舊耗能設備也是節電方式之一。(林瑞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