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威離岸風電開發地與工業區重疊 營建署官員不爽:簡直要內政部扮黑臉

台灣能源轉型面臨迫切壓力,德商英華威兩家子公司,爭取到桃園外海與雲林外海的離岸風場開發案,不過其子公司預計架設離岸風機的地點,竟與台灣幾個重要海岸開發區域重疊,引發政府相關單位不滿。(資料照,取自makunin@pixabay)

台灣離岸風電開發案正如火如荼展開,由德國英華威轉投資的允能與苗栗上緯,因為申請最早在2020年完成併聯,目前儼然成為綠電成敗指標,業者似乎看準了台灣能源轉型的迫切壓力,向內政部營建署主張,先前核定之特定區位海岸開發許可,必須配合國家能源政策讓位,影響所及,不僅雲林離島基礎工業區後續開發受到影響,攸關桃園大潭電廠天然氣運輸的大觀工業港規劃案,英華威方面,也主張工業港的航道規劃必須配合修正,就連桃園外海連接台灣與馬祖的中華電信海纜都受到波及,相關單位對於英華威頗有怨言。

台灣海峽是全球優良離岸風場,為了吸引外商投資台灣離岸風電,經濟部在今年4月底的第一階段遴選作業,以每度5.84元的高額躉購電價作誘餌,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過去10年在陸域風機開發「獨佔鰲頭」的英華威集團,分別以允能與麗威兩家子公司,爭取到桃園外海與雲林外海的離岸風場開發案。

允能預計在雲林外海架設80支風力發電機 開發能量最大

其中,允能在雲林外海的開發案,更承諾在2020年以前完成併網,據了解,允能預計在雲林外海,架設80支風力發電機,相關的融資規劃都已經完成,允能申請的開發量高達708MW(百萬瓦),是離岸風場中開發量最大的風場。

營建署官員表示,離岸風電開發計畫,攸關國家能源轉型,包括營建署在內理應配合廠商開發需求,但台灣西部沿海除了有國際航道、電信海纜、天然氣管線等設施之外,為了台灣永續發展,相關部會在桃園、彰化、雲林沿海部分區域,都已申請特定區位海岸開發許可,因此,為了避免離岸風機跟既有的海岸開發計畫重疊,內政部先前已開放「海岸地區管理資訊網」,方便開發商查詢。

不過,允能與達德預計架設風機的地點,卻不偏不倚地跟台灣幾個重要海岸開發計畫重疊。

允能離岸風機架設地點 與四湖工業港預定地重疊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雲林離島基礎工業區,根據工業區網站,離島工業區編定總面積1萬7203公頃,其中,填海造陸地面積就高達1萬1562公頃,允能申請架設離岸風機的地點,就位在四湖工業港預定地。

經濟部官員表示,離島工業區早在1991年即獲行政院核定,原本規劃麥寮、新興台西、四湖區,以及麥寮、四湖工業專用港,預計引進石化、煉油鋼電力及相關中下游產業,後來,四湖工業專用港因產業需求不確定,扁政府在2005年發函同意停止開發。

據了解,四湖工業港等離島工業區的填海造陸計畫,在2014年高雄氣爆事件後,經濟部當局認為,離島石化工業區仍然有其必要,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也曾責成公共工程委員會評估在台灣外海填海造陸,官員表示,「從國土規劃的角度,填海造陸的選項從未排除。」 (相關報導: 「英國核能發電裝置容量將倍增!」王明鉅向蔡英文喊話:學習英國經驗不能只學一半 更多文章

營建署官員表示,英華威早在馬政府時代,就已「相中」雲林外海風場,為了避免英華威的風機蓋在離島工業區的填海造陸預定地,經濟部工業局早在2015年12月就已發文英華威,希望英華威日後向營建署申請特定區位海岸開發許可時,避開四湖工業港預定地等海域,沒想到允能最近送來的申請案,還是把填海造陸區域給納進去。

新政府目標大力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國內廠商也希望製造風機,然而技轉過程一再卡關,台電2017年底運轉的計畫恐難達成。(取自台電)
經濟部工業局早在2015年12月就已發文英華威,盼海岸開發區域避開四湖工業預定地海域,然而英華威子公司允能仍將該區域給納入。(資料照,取自台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