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廈門南普陀旁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簡稱台研院),是中國台灣研究的重鎮。二○一七年底,該院以任務編組的方式成立「民進黨研究中心」,成為中國涉台研究學校與機構中唯一以台灣單一政黨命名的研究單位,主任陳先才教授在台灣人脈廣,副主任是助理教授王貞威。
中國對台也有藍綠兩派
這也顯示兩岸關係目前雖然陷入僵局,但中國在面對可能於台灣長期執政的民進黨,仍採取務實態度面對,並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廈大台研院有野心成為全中國研究民進黨的重鎮,當然更擔負起統戰民進黨的重責大任。早在一九八○年代,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徐博東就開始研究民進黨,也出版一系列民進黨研究的套書。當時的涉台學界圍繞著兩個思維理論辯論,認為要統一台灣必須好好經營國民黨,另一派則認為要經營民進黨。只是在二○○五年連胡會後,涉台單位特別是國台辦便以經營國民黨成為主流,更在○八年國民黨政府重返執政後,大力經營國民黨。不過後來北京發現到,原來國民黨只是為了要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分一杯羹,沒有真正的理想要推進統一;再者,國民黨在台灣歷次選舉中,只要被冠上「親中賣台」的口號,選舉結果往往不理想。北京當然害怕國民黨為了選票而喪失推進統一的「理想」,但國民黨本身也不能為了「理想」而逐漸泡沫化,歷史上的包袱使得國民黨裹足不前,民眾支持度愈來愈少,無法代表台灣多數民意。因此,就算北京拉攏國民黨,押注在國民黨身上,台灣也無法與中國統一。太陽花學運後,北京立即將工作鎖定在台灣年輕人身上,讓年輕人到中國逛逛,採取各種惠台措施,吸引台灣人到中國。但學運後台灣政治環境丕變,民進黨取得多數地方與中央的執政權,國民黨仍陷入內部爭權奪利,接班梯隊無法成形的窘境,就算拉攏大多數的台灣民心,台灣人也不見得將票都投給國民黨。而國民黨也不見得敢上談判桌談論統一的議題,北京工作重點逐漸轉往民進黨。
王炳忠事件暴露政黨局功能不彰
例如國台辦自設立政黨局以來,過去工作對象大多集中在藍營的國民黨、新黨與親民黨,雖然也有與民進黨交流,但大多集中在非主流派人士進行;大部分時間也都在吃吃喝喝,不務正業,毫無建樹。新黨王炳忠等人事件,更加暴露國台辦政黨局功能不彰。為了一刷雪恥,政黨局終於面對現實,開始調整要好好面對民進黨長久存在的事實。不過,礙於中國內部的壓力,北京當然不可能與還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直接接觸,但又認為有必要對民進黨進行全盤的研究,尋找民進黨「阿基里斯腱」,以便未來談判時命中要害。廈大台研所占盡地理優勢,同時又可以閩南文化卸下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防備心,順利完成該中心的研究工作。由於過往中國涉台單位的自我設限,與民進黨人士接觸的機會不多,又不願意好好傾聽民進黨的政策思維,常常透過國民黨學者或退休官員、民代對民進黨的描述,取得的訊息完全是國民黨觀點的民進黨,長久下來雖然累積一定分量的研究成果,但與事實卻有些出入。廈大台研所民進黨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對民進黨的各方面政策進行研究,主要目的仍是培訓未來專門應對民進黨的人才,特別是民進黨對外政策、中國政策、勞工政策、農民政策、環境政策、社會動員與民調等等,真正落實從民進黨的觀點來研究民進黨,這些人才也準備進入中國的國安、涉台部門工作,對未來兩岸關係注入另一劑活水。據瞭解,該中心除了積極蒐集民進黨相關史料,也已陸續採訪多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前妻艾琳達及民進黨相關人士。 (相關報導: 中國磁吸效應!台生報名廈門大學暴增400人 達學測頂標215人 | 更多文章 )
只是要尋找民進黨的弱點
雖然北京對蔡英文在野時期提出「自然靠攏說」耿耿於懷(註:一四年蔡英文接受雜誌專訪,強調中國最怕「押錯寶」,只要民進黨打好一四年九合一大選,連中國都會朝民進黨方向來調整),但也不得不面對台灣政局的變化,務實面對現實環境與狀況,廈大台研院民進黨研究中心是一個指標,也是一個風向球。但民進黨也不要天真地認為,這代表北京涉台系統對民進黨抱持客觀研究的態度,相反的,主觀結論仍操控著涉台研究機構的思維,只是要尋找民進黨的弱點與提出更加符合其主觀結論的客觀證據而已,統戰工作持續進行,民進黨絕不能因此而感到喜悅。➤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