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數超過3000萬,台灣距離中國只有130公里,所幸政府「超前部署」使島上疫情相對趨緩,4月中旬迄今只有1宗病例與本地傳播有關,總共509例確診,其中7人死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2日報導,台灣防疫領先全球,在重啟國門方面也有望成為世界典範,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王智弘稱,台灣政府正與該學府合作研究,找出縮短隔離期的安全國際旅遊方式。
防疫成功的祕訣
「這裡幾乎沒有跡象表明現在是2020年,世界正遭到流行病肆虐。」CNN報導提到,台北行人顯然更關心遠離炎熱的中午陽光,而不是擔憂社交距離,人們大排長龍、擠進餐館,公園有大批年輕人健身練舞。

台灣成功遏制新冠病毒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速度,當網路上謠傳中國武漢市有不明病毒傳播且患者遭到隔離,台灣防疫當局便迅速啟動。外交部長吳釗燮告訴CNN,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使台灣人學到教訓,「台灣遭受沉重打擊,我們遂開始建立應對這種流行疾病的能力。所以當得知中國出現一些神祕肺炎病例被隔離治療時,我們知道這可能是類似病灶。」
2019年12月31日,中國通報世界衛生組織(WHO),武漢出現27起不明肺炎病例時,我國行政院馬上啟動第1波因應機制,院長蘇貞昌指示具公衛背景的副院長陳其邁,針對肺炎召開院級的第1次專案小組會議,研擬因應對策,下令對武漢起飛班機的乘客進行檢疫。
此外台灣早在1月20日便啟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因此快速推出一系列防止流行病擴散的政策。台灣也比其他國家還要早採取強硬行動,1月21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當天,將武漢旅遊建議升至第三級,即非必要勿前往。1月26日,宣布禁止任何旅客從武漢入境台灣;2月6日對中國全境實施入境限制;3月19日起,外國旅客一律限制入境,所有入境者都要居家檢疫14天。

美國史丹佛大學衛生政策專家王智弘(Jason Wang)表示,台灣在防疫方面一直傾向保守,「在還沒有確定病毒傳播路徑之前,他們就表示要戴口罩,而這點他們做對了。」
公衛專家及外交部長吳釗燮都同意的另一個台灣防疫成功要點是──坦誠面對危險。吳釗燮指出,台灣定時召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以非常透明的方式向民眾介紹現正發生的病例,使人民對處理此事的政府產生信任」,信任感也有助於民眾確保戴好口罩、勤洗手並遵循隔離政策。
「這裡的生活就像超現實」
也因此疫情期間,台灣人的日常生活與世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16年前從台灣移居紐約的陳錫(Sil Chen),在美國開設心理治療診所。她認為自己是在3月中旬看診時遭到感染,一位病患在她面前咳嗽,「當時(美國)人們對此並不是十分重視。」在美國也很難進行篩檢,她在公寓裡自我隔離約五個星期,兩個月後她到醫院檢測,證實體內早已有了抗體,也就是感染後痊癒。
「與我認識的其他人相比,我的症狀算很溫和,但我還是咳了兩個月……而且失去嗅覺一個月。」陳錫說,她7月中旬回到台北看望99歲、患有肺癌的祖母。度過14天隔離期後,她帶著奶奶出門閒晃,「我們在一家餐廳用餐,和人們一起做瑜伽,哇,這太過現實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我不可能有機會把奶奶帶到這種公共場所。」

台灣有望成為全球回歸日常生活的楷模
史丹佛大學衛生政策專家王智弘認為,台灣有機會成為全球回歸日常生活的楷模。考慮到控制疫情較為成功的國家之間可能發展出「旅行走廊」或「旅行泡泡」,他建議台灣對連續採檢呈陰性的旅客採用較短的檢疫期,「他們已經按照我的建議為商務旅客提供特殊簽證了,那麼為什麼不對每個遊客都這樣做?」
台灣6月起允許中低風險國家商務旅客縮短居家隔離天數,只要遊客登機前先經過篩檢,證明他們在飛行前的72小時內沒有遭到感染,而且隔離的第5天進行檢測也呈現陰性,那麼他們就可以向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申請改為自主健康管理至入境後21天。
「我們仍然需要向世界重新開放,即使接種疫苗,也沒辦法得到100%的保護。」王智弘表示,台灣政府目前正在考慮與史丹佛大學進行國際旅遊研究,測試「居家檢疫天數縮短,但增加篩檢次數」是否夠安全,旅行走廊是振興全球經濟的重要方式,因此他希望能研究抵台旅客經歷較短檢疫期的效率和實用性。 (相關報導: 「美軍是時候重返台灣了!」美國陸軍大學《軍事評論》刊文:唯有駐軍台灣,方能嚇阻北京動武 | 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