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對二戰結束七十三周年的省思

今年9月2日,是二戰結束七十三周年紀念日。以史為鑑,各國應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等之普世價值,並互助合作與彼此尊重,以避免重啟重大戰端。(圖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今年9月2日,是二戰結束七十三周年紀念日。七十三年來,世界各地只有發生一些區域性、小規模的戰爭,是現代大多數人的福氣。然而吾人居安應思危,如何消弭戰爭於無形,讓世界永享和平,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努力的目標,畢竟未來如果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沒有真正的贏家。

1945年4月底,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自殺,5月初正式投降。東方的日本還在困獸猶鬥,以美國為首的盟軍步步艱苦奮戰。三個月後,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日本還不願意投降,8月8日蘇聯參戰,8月9日美國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見大勢已去,不得已才宣告無條件投降。兩次爆炸總共造成數十萬人的傷亡,這也是歷史上人類目前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蘇聯的參戰雖是日本投降的關鍵之一,但是其投機心態也昭然若揭。如果蘇聯早一日參戰,日本投降可望提前到來,在太平洋的盟軍也可以減少傷亡,可能日本也不會慘遭原子彈的轟炸。

1945年9月2日,日本派代表重光葵與梅津美治郎到密蘇里艦簽訂投降條約。儀式結束後,麥帥發表感性演說:「今天,槍砲聲沉沒了,一場大悲劇結束了,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天空不再降臨死亡,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我在此向你們報告,我替那些無數遠赴叢林、沙灘與太平洋深處,並且永陷其中,已無法出聲的人們說話。我要感謝慈悲的上帝給我們信仰、勇氣和力量去塑造勝利。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世人絕不能再走回頭路。我們面臨一個新的時代,隨著科學的進步,戰爭的毀滅潛能實際上已經到了需要對傳統戰爭概念修正的一個節點了。最後讓我們為那些戰死在各地的盟軍將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他們血染沙場與海灘,慷慨捐軀,為世人的普世價值–自由、民主與人權而奮戰到倒地的最後一刻,其英靈永垂不朽。」

其實當年以美軍為首的盟軍,血戰太平洋中各大小島嶼,與日軍展開可歌可泣的島嶼爭奪戰,戰況之慘烈,大概只有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可與之相比。在當時盟軍強大海空軍火力的掩護下,許多陸戰隊健兒前仆後繼猛撲各島嶼,英勇奮戰與犧牲,逐一佔領各島嶼,為盟軍最後的勝利奠定基礎,其壯烈事蹟將銘記在世世代代的人類歷史中,永遠讓後人追思、憑弔與警惕,更證明自由、民主與人權的代價,即使耗費再鉅,犧牲再多人,也是值得的。

隨後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立即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中國(滿州除外)、臺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蔣介石投降,蔣介石隨後委派何應欽為其負責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委派龍雲為其在北越的代表,陳儀為其在臺灣受降的代表。龍雲與陳儀卻分別給北越與台灣帶來貪汙腐敗,龍雲部隊後來被胡志明聯合法國驅逐出境。當時滿州與北韓是由蘇聯所接管,蘇聯軍隊曾經對東北人民與日本僑民造成巨大傷害,但最後礙於國際壓力,還是自動撤出中國。遺憾的是,台灣卻無此幸運! (相關報導: 20世紀80年代有那麼多連環殺手?動盪時代裡成長的灰暗人格 更多文章

平心而論,真正讓日本投降、結束二戰的關鍵,是美國原子彈對日本的轟炸。二戰末期,攜帶原子彈的B-29轟炸機伊諾拉蓋伊號,於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人類歷史上首顆原子彈,當場造成約14萬人死亡。當年駕駛之一的范柯克,在2012年出版的回憶錄中表示:「投出原子彈的意義在於結束二戰,並將美日雙方的損失控制在最低,他並不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但強調人類不能再次使用核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