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花費=存款」一般人的存錢公式在專家眼中卻大錯特錯、存不到錢!揭背後致命傷

一般上班族都以為存不到錢是因為薪水低,只要薪水調高,存錢就不是難事。然而事實是,薪水多了,存款還是沒有增加。原因是也被「誘發需求」了,在薪水還未入帳之前,早就想好怎麼花掉它們,這樣會存到錢才怪!(圖/photoAC)

很多上班族都說,存不到錢。我自己也經常覺得花錢如流水,最近看了一本書《獲利優先》,有如當頭棒喝。這書原來是在教小型企業怎麼獲利,我靈光一閃,認為它也可以用在存錢上。因為上班賺錢,跟企業一樣,最後都要有盈餘,企業談獲利,而我們談存錢,不是嗎?

創業維艱,不少小公司老闆都有追著錢跑的痛苦,但是心裡很困惑,明明做了這麼多金額的生意,公司的帳戶看來也是有錢。實際上卻經常沒有足夠的現金,為什麼?錢究竟都跑哪裡去了?《獲利優先》作者麥可‧米卡洛維茲(Mike Michalowicz)說:

「一切都是因為人性。」

賺得多,花得也多

因為一般老闆看到營收這麼高,「誤」以為利潤也這麼多,於是大手大腳地花錢,一個不小心花過頭。這個現象,麥可‧米卡洛維茲稱為「誘發需求」。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理論是「醫師誘發需求」,指的是醫師不論是在醫院駐診或自己開診所,都有營收壓力,於是想盡辦法開闢財源,誘發病患的需求,比如補充價昂的營養品,或是不需要吃藥就給維他命,甚至是暗示開刀可以一勞永逸等等,讓病患花更多的錢。

同樣的,為了追求營收成長,企業老闆會在收入還未真正變成現金時,老闆們已經在腦中想好怎麼用這筆錢來投資,或添購哪些設備或新聘人力,等到現金一入帳,就直接花掉了,這是他們老是感到錢賺不少,但是花不夠的原因。

一般上班族也是相同情況,大家都以為存不到錢是因為薪水低,只要薪水調高,存錢就不是難事。然而事實是,薪水多了,存款還是沒有增加。原因是也被「誘發需求」了,在薪水還未入帳之前,早就想好怎麼花掉它們,這樣會存到錢才怪!

麥可‧米卡洛維茲是個創業天才,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卻是經常處於債台高築的狀況,有一次他問會計師,做的帳面不是顯示還有錢嗎?會計師回答:

「這是會計上的獲利,但是你已經以某種方式把錢用掉了。」

聽起來,真是令人費解,難道會計師都是在做假帳嗎?辛苦創業,求的無非是未來能夠財務自由,遺憾的是結果有八成以上的創業到最後不僅沒達到目的,還債務纏身,整個過程非常弔詭。

把「存錢」搬到前面

後來麥可找到關鍵,我一看,不禁拍案叫絶,他完全說中,我的日常理財行為正如他說的這種模式。他說,一般老闆有一個公式如下:

營收-費用=獲利

放在等號前面的兩項會被優先重視,所以一般老闆會想辦法追求營收的成長,以及先把費用付掉,使得最後的獲利幾乎被忽視。麥可說這樣不對,應該改成:

營收-獲利=費用

注意到了嗎?獲利被搬到等號前面,意思是優先處理獲利的部分,把獲利的份額優先撥到帳戶裡,然後再也不去動它。接著再來對付費用,這時候若是不夠現金支付費用,就知道花錢過度,必須省著花。

而且省著花錢,不如想像中的痛苦,比如一個月原來要花20萬元,現在改成花19萬元,一點都不難,東摳西減很容易省下1萬元的費用,卻可以增加獲利1萬元。

這個觀念好極了!你想想看,套用在自己的存錢上面,也是很適用啊!把上面的公司改成如下: (相關報導: 被能力差的同事爬到頭上、天天羞辱,他竟跳海身亡…名作家揭台灣人常「過不去」的心碎真相 更多文章

薪水-存錢=費用

假設每個月要多存3千元,在薪水日當天把3千元先存進戶頭,再也不去動它。而少花3千元,並不會影響到既有的生活品質,也不會要人命。可是對於一直存不到錢的月光族來說,能夠存到錢這件事本身,就會帶來莫大的信心,原來自己也可以存到錢!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養成存錢優先的好習慣,接著後面要存到更多的錢,就會變得順理成章,再自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