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專文:俯仰天地之間的讀書人─我所知道的「俞大維文庫」

國防部前部長俞大維(右)和蔣宋美齡(左二)。(翻攝自國史館)

陳寅恪跟俞大維是姑表兄弟,俞要叫陳的母親「姑媽」,她嫁給了有名的詩人陳三立。後來,俞大維娶了陳的妹妹,也就是表妹陳新午,姑媽變成了岳母。俞大維說他們俞家跟陳家「兩代姻親,三代世交」是這樣來的。傳統稱這種事叫「親上加親」,特別親!優生學則說這是近親聯姻,很不好!日後俞大維果然嚐到了苦果。

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俞大維還說他跟表哥陳寅恪「七年同學」,這七年裡,兩人同窗共讀,筆硯相親,說詩談詞兼論經史,從美國哈佛大學一路讀到了德國柏林大學,那是1918~1925年之間的事。1921年,兩人到了柏林,那時陸續來到柏林的中國留學生人數不少,趙元任夫妻、姚從吾、傅斯年、毛子水、羅家倫等等都是。後來跟俞大維妹妹大綵結婚的傅斯年曾告訴毛子水說:

在柏林有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

有趣的是,無論陳寅恪、傅斯年、毛子水、羅家倫,好像都不在意學位,沒讀完就走人,反倒是俞大維讀出名堂,柏林大學看上他,希望他留下來教書,他卻說:「考慮!考慮!」委婉拒絕了。日後回憶在柏林這段時間,「我自認是讀書讀得最好的人」。——俞大維一輩子有自信也活得自在,他說這話絕非吹牛,即使考慮到了吳宓所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他還是覺得自己行!

俞大維書到底讀得有多好?舉個簡單例子:他在柏林時,讀哲學也讀數學,當時愛因斯坦在柏林開課講「相對論」,他跑去聽了兩星期,日後曾寫了一篇《數學邏輯問題之探討》(Zur Grundlegung des Klassenkalküls),投稿到愛因斯坦主編的《數學現況》,算是兩人間接互動,也成為在這本著名刊物發表論文的第一個中國人。相反地,估計應該是跟他一起去聽課,同樣有數理背景也嗜讀如命的毛子水,聽了半天,無太大回應,只在許多年之後回憶說:「愛因斯坦講課精彩極了!」

俞大維先生舊藏一批。(取自傅月庵臉書)
俞大維先生舊藏一批。(取自傅月庵臉書)

俞大維能讀書,不僅柏林大學,就算在哈佛大學也一樣,「三年十二門課,通通都拿A。」還說:「尤其是考試,好玩極了。」考試有什麼好玩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這是他半開玩笑說過的話,多半的人卻只記得前面兩句,忘了第三句,他因此特別解釋: (相關報導: 傅月庵專文:最古老也最溫暖—「清風似友」2022台北古書拍賣(秋拍) 更多文章

這是我從外曾祖父曾文正公將書房取名「求拙齋」所得到的啟示:從中學到大學,雖有教師稱讚我是天才,但是我不管有才無才,都是終日不倦的用功做功課。一個學生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才用功讀書,不可能把書讀好。別人只看到我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一面,沒有看到我不考不玩——終日不倦用功讀書的另一面。

成了一名專業讀書人

俞大維能讀也愛讀,他雖自稱「前半生打鐵,後半生打仗;我只是蔣公手下一名埋頭打鐵的鐵匠。」但其實,他嗜讀如命,打鐵、打仗都不忘讀書,「八二三炮戰」打得最激烈時,每回到金門前線,他總帶著一本聖・奧古斯汀的《懺悔錄》,隨時翻翻。1965年辭掉國防部長,不打鐵也不打仗之後,直到1993年過世,足足28年的時間裡,更成了一名專業讀書人,成日埋首書堆,大讀特讀,什麼都讀,讀到「愈讀愈覺得無書可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