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探索男人與女人不同卻又相似的層面,方法就是理解多數男性都有的基本特徵,再看看每個特徵在不同男性身上又是如何呈現。
這些年來,我們買了很多自己動手組裝的家具,已經非常熟悉以下過程:
打開盒子
找說明書(至少我太太會找)
拿出所有零件
試著按照說明書組裝
感到沮喪
去吃餅乾
寫說明書的人似乎根本沒見過實際零件。他們「循序漸進」的過程比較像是「做了又停」。我們心想,如果我不恍神,一定有辦法。可惜不然。
碰到男人是不是也一樣?妳找到喜歡的款式,盒子上的圖片好像也不錯。結果打開盒子,沒有說明書。沒關係,妳心想。他是預先組裝好的款式,妳不需要費神組裝。
可是缺的不僅是說明書。也沒有解釋他如何運作的使用手冊。妳找不到電源開關。他莫名其妙就開機,在妳最無法預料的時候又突然關機。他平時還算正常,但妳似乎沒辦法控制他。多數時候,他可以進行妳期望他做的事情。
但是妳在最料想不到的時刻,他卻不合作。妳以為他會幫忙做家務,他卻癱在沙發上,一邊看著大螢幕上的人在空地狂奔,一邊吃奇多玉米脆片。
妳心想,跟當初說的不一樣啊。妳期待生活伴侶和隊友,但彷彿有人對他輸入錯誤的程式,還沒辦法修復。妳準備把他放回盒子,換個截然不同的型號。
「脆弱」(他需要鼓勵才能繼續運作)
「這端朝上」(如果他不高興,就不能正常運作)
「不含電池」(他會在最糟糕的狀況下沒電)
多數女性與身邊男人互動都有類似經歷。所以她們互相討論,想搞清楚男人想些什麼。但是她們不知道男人心的運作方式,也是枉然。她們根據自己的思維撰寫使用手冊。因為她們只能寫自己知道的事情。
這麼做可能很危險,因為那些男性差異可能被視為有待解決的問題。我看過專注於以下兩種方法的書籍:
上述兩種方法可能都不健康。她們忽略了一件事,一段關係就是要有差異才會成長茁壯。這就是第三個選擇,也為這趟旅程奠定基礎:如何擁抱那些差異。
我知道妳急著想解決雙方的歧異。但是,探索和擁抱差異的最佳方式,就是先從相似之處作為堅實的基礎。男女之間的相似之處多過彼此之間的差異。如果我們能從相似之處著手,更能欣賞彼此的不同。
只關注差異,可能會覺得遭到不公平待遇,彷彿不會有任何進展,妳陷入僵局。妳碰上這種狀況,覺得有必要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男人對這些事情沒興趣。妳要的是一段感情,卻覺得自己還是偽單身。
所以我才說要從相似之處開始討論。關注男女之間類似之處,我們對彼此的互動才有較為平衡的觀點。人類的基本需求適用於每個人。
簡而言之,要說男女很相像,的確很相像;要說兩性差很多,也真的是南轅北轍。
相似之處的基礎
我兒子提姆結婚不到一年。某次我問他:「婚姻有哪一點是你先前沒想過的?」
我請他解釋。「大學時期」他說,「約會的女生都像我。我猜,我們之所以交往,是因為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喜歡同樣的東西,有同樣的品味,甚至有許多同樣的性格特質。我以為這就是找到靈魂伴侶的方法。」
他繼續說:「但是露西和我天差地遠。她的一切如此不一樣,交往起來才這麼有意思。我料不到她的下一步,她看事情的角度也和我不同。我認為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無誤,她卻帶來全新視角,我因而重新整理思緒。相較於爭論誰的想法正確,我們則是攜手合作,每件事變得更順利。」
我這幾週反覆思索他的答案,發現兒子的見解有多睿智。多數人都被想法雷同的人所吸引,因為自在又熟悉。彼此相似,所以投緣,也容易展開一段全新的關係。
但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因為相似而建立的關係,日後往往會因為彼此的差異而分開。相似之處讓人自在,差異則教人難以消化。兩人之間的不同漸漸浮上檯面之後,我們很容易只關注這些歧異,對相似之處視而不見。我們以為對方變了,其實只是相處得夠久,看到對方漸漸顯露自己的獨特之處。
這個道理適用於每種關係:婚姻、工作、戀愛、家庭和友情。我們喜歡留在舒適區,避開不自在的地方。所以在一群人當中,如果你很像我,我就會覺得投緣。當你開始告訴我,你的冰箱放著你收藏的線頭,或你對地下白蟻有興趣,我就開始覺得不自在,默默走開(除非我也有相同興趣)。我們因為類似而交談,又因為差異而漸行漸遠。
主場優勢
無論是私下的交際、戀愛、普通互動或公事往來,相似性提供「主場優勢」。因此我們研究男女之間的差異時,應該也花點時間強調相似之處。我們有什麼共通點?我們都需要什麼?
看看提供這個基礎的男女相似之處。雖然程度不同,但我們都需要:
得到尊重—因為我們的個人特質、成就或地位而受到欽佩
受到信任—有人在我們的陪伴下覺得安全,並且與我們坦然分享人生
可以做夢—夢想有風險,有創造力,我們需要有個人不會因為我們對未來的瘋狂想法而輕視我們
這張清單可以列得更長,但主旨明確。就因為我們同樣生而為人,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多過彼此的差異。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努力滿足對方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專注於彼此的差異,這段關係有多麼生機盎然。如果我們刻意利用彼此的相似之處,可能根本不需要這本書。只要滿足兩方的共同需求,一旦遇到分歧時,就有堅實的基礎可以好好處理彼此的差異。
得到信任、尊重、有人傾聽、鼓勵,妳的感覺如何?如果妳能抱持這些目標關注身邊的男人呢?刻意融入他人生活,就是為健康、美滿的關係打好基礎。男性上司成為妳能理解、有血有肉的真人,而不是妳僅僅覺得要取悅的對象。同事和朋友成為妳能分享生活經驗的人。約會的男伴和兒子們都與妳不同,然而你們之間的共同點可能比妳意識到的更多。
(相關報導:
明明有另一半,卻常常和他人做愛!你會愛上什麼人,和你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
|
更多文章
)
歧異導致摩擦時,妳會因此耗盡精神和注意力。「男人就是有病,」妳說。「我不理解他們。」沒錯,而且教人沮喪。就算妳現在不覺得,遲早會碰上。這種心情千真萬確,沒什麼大不了。
但要展開這趟探索,就從我們的相似之處開始。這些共通點和差異一樣真實,而且就保持人際關係健康而言,至關重要。
1.有相似之處很好,讓人感到自在,也是人們投緣的原因。
2.有差異很好,只是讓人不自在,可能導致人們疏遠。
3.不要忘記彼此的相似之處,並擁抱兩人的差異,就能擁有健康的關係。
作者介紹|麥克.貝勒(Mike Bechtle)
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獲得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博士學位,在教會和基督教大學擔任大學教授、牧師、導師和教練。為許多財星五百大企業講授三千多場關於生產力、領導力和溝通的研討會,一九七四年以來,他一直在企業活動、會議和事工環境中演講,擁有獨特的企業顧問和事工經驗。目前是富蘭克林柯維(FranklinCovey Company)的高級培訓顧問。
專欄散見於《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企業家》(Entrepreneur)、《門徒訓練期刊》(Discipleship Journal)、《穆迪月刊》(Moody)、《永恆月刊》(Eternity)和Pastors.com等媒體上。
演講活動、主題演講和研討會的訊息,或想在他的人氣部落格上了解他當前的想法,請前往www.mikebechtle.com。想瞭解更多關於溝通工具、實際洞察力和動機,請前往mikebechtle.com推特帳號 @MIKEBECH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