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美國後院失火,台灣嚴重燒傷

中美洲議會(PARLACEN)通過尼加拉瓜提案排台納中,台灣在拉美外交又受重擊(arlacen.int)

就在副總統賴清德訪問台灣在南美洲唯一友邦巴拉圭之後,台灣在拉丁美洲立即面臨新的外交挫敗──被迫退出參與24年的中美洲議會(PARLACEN)。台灣13個邦交國中有7個位於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也就是廣義的拉美地區),退出中美洲議會是否會引發一波外交潰敗的骨牌效應?

中美洲議會是由中美洲六國(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及多明尼加)的議會代表組識,隷屬中美洲統合體(SICA)下,SICA目的在解決中美洲成員間的歧異、促進區域統合。台灣同時是中美洲議會和SICA的觀察員。

台灣會退出中美洲議會其實並不意外,這次「排台納中」案是尼加拉瓜在6月就提出的,而在今年3月,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後,台灣在中美洲只賸下瓜地馬拉一個友邦。雖然瓜地馬拉現任總統賈麥岱(Alejandro Eduardo Giammattei)堅定挺台,今年3月總統蔡英文到訪時他還說,如果中華民國台灣在拉美只剩下一個邦交國,「那一定是瓜地馬拉!」 但畢竟孤掌難鳴,更何況賈麥岱任期到明年結束,接任者會不會繼續挺台灣還是問號。

為何台灣近六年在中美洲被連下數城?

副總統賴清德(右)今(12)日上午會晤巴拉圭共和國總統當選人貝尼亞(Santiago Peña Palacios)(左)伉儷。(總統府提供)
副總統賴清德(右)才剛出訪南美巴拉圭,祝賀貝尼亞(左)當選總統,不久台灣在中美外交又受打擊。(總統府提供)

其實台灣在中美洲有輝煌歷史。直到近幾年中國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之前,約半個世紀的期間在中美洲影響力最大的亞洲國家不是日本而是台灣。2007年哥斯達黎加先捨台灣而去,之後台灣在中美洲外交處境平穩渡過近十年,但從2017年開始,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到宏都拉斯、迅速接連與北京建交,如今只賸下瓜地馬拉。

國內一些輿論以及在野黨人認為,從2008年到2016年台灣與中美洲邦交安穩了十年,就是因為馬英九執政、兩岸「外交休兵」的成果,這說明台灣要「先有兩岸才有外交」。固然,外交休兵是北京向馬政府釋出的善意,但之後台灣在中美洲外交一連串挫敗不能只歸因於習近平要藉此修理蔡英文、孤立台灣,也要放在習近平「大國崛起民族復興夢」,以及美中競逐的大架構下來解讀,才能整體觀照。

過去中國在拉美地區著力較深的是南洲,尤其是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大國。但從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後,中美洲地峽就成了中國急欲攻佔的戰略高地──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更成了中國造就美洲一帶一路的軸心。2017年與中國建交後,巴拿馬就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國家。隔年習近平訪問巴拿馬時更大灑幣,簽署19項貿易、觀光、教育、基礎建設等協議,包括不需償還的發展建設援助。當時中國已經是巴拿馬第二大貿易夥伴、巴拿馬運河第二大用戶地位,中國也在巴拿馬投資建設了超過20個大型基建,包括橋樑、鐵路和電力設施等。繼巴拿馬之後,薩爾瓦多、哥斯達黎加這兩個中美洲國家也加入了一帶一路。 (相關報導: 兩岸外交戰》中美洲議會通過「中國取代台灣觀察員地位」 IPAC、美國會議員:不符區域民主利益 更多文章

2018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訪問巴拿馬,受到瓦雷拉總統夫婦歡迎,中國「一帶一路」計畫進入拉丁美洲(AP)
巴拿馬是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的拉美國家。2018年習近平訪問巴拿馬時大灑幣,簽署19項貿易、觀光、教育、基礎建設等協議,包括不需償還的發展建設援助。(AP)

北京比華府更多「另類包容」

近兩年中國在拉美勢力進一步擴張也拜新冠疫情之賜,一方面疫情高峰各國苦缺疫苗時,中國提供國產疫苗給拉美各國──親台的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就很自豪地說,當時他拒絕了中國疫苗。另一方面當疫情進入尾聲,各國也想藉中國之助儘快恢復經濟活力。拉美許多國家債務高築、又面臨高通膨,要借錢不容易;而中國對貸款的審查卻相對寬鬆。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哥斯達黎加籍教授索利斯(Luis G. Solis)說,當中美洲國家迫切地從疫情中恢復的同時,也渴望有一個比美國更「更包容」的替代夥伴,這種需求讓中美洲國家更容易投入北京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