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晚,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2009ES掠過近地點。而9月2日和7日晚,另外兩顆近地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從天文學角度來看,它們與地球距離僅有「一根頭髮」。
近年來,科學界日益頻繁地就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發出預警,對小行星有可能撞擊地球的時間、地點發出預判,我們是否有必要為之擔憂?如果危機來臨,我們有無能力防禦?記者走近亞洲最大的「地球哨兵」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近地天體望遠鏡,與科學家一同尋找答案。
「危險分子」頻繁來擾
7日晚,在位於江蘇淮安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內的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控制室裡,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坐在一台電腦邊並注視著螢幕,突然一段白色的線條迅速劃過星空背景。
「這就是2009ES小行星!雖然發現它已有7年,但跟蹤並不容易。上一次能夠在地球上觀測到它,還是兩年多前。」趙海斌興奮地說。
國際小行星聯測網的資訊顯示,這顆名為2009ES的小行星是美國亞利桑那州萊蒙山巡天計畫於2009年發現的。「不僅『個頭』較大,這還是很有能『出軌』的小行星,大大增加了其風險性。」趙海斌說,由於2009ES軌道與火星僅0.0012個天文單位(18萬公里),極易受到火星引力的攝動,從而發生變軌。這種變軌可能離地球越來越遠,也有可能直接衝向地球。
攝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小行星的觀測和防禦難度。就在7日晚,一顆地月距離僅為0.1(3.8萬公里)的小行星2016RB1與地球擦肩而過,這顆9月5日才剛剛被發現的近地小行星距離地球之近,幾乎相當於一顆地球的衛星。而就在9月2日,小行星2016RR1也以同樣的方式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讓天文學家驚出一身冷汗。
中國對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觀測日益重視。1999年,中科院組建了「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2006年10月,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觀測站。趙海斌介紹,目前發現了擁有臨時編號的新小行星2000多個,其中500多顆小行星已經精確定軌,獲得了永久編號。

小行星是防不住的?
通過全球聯測,目前科研人員已發現1640顆「潛在威脅近地小行星」。然而,近年來幾次對地球產生影響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並沒有得到科學家的提前預報,這也讓公眾產生了質疑:天地大衝撞究竟是否可以預知?如果預知,又能有什麼應對的辦法?
「之所以難以預警,關鍵還在於人類的觀測能力仍然不足。但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地球防禦能力不斷提升,已有多次準確預警的記錄。」趙海斌說。
1994年,對於彗木相撞事件的預判和觀測,讓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天體相撞的巨大威力。最近的一次成功經驗來自於2008年10月7日對小行星2008TC3的提前預報,從2008TC3被發現,到它進入地影(撞擊前57分鐘)而無法繼續觀測這短短的19小時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收到了來自26個天文台或個人的570次觀測報告。 (相關報導: 天外揭密》上小行星採樣本,7年後回地球 美國「歐西里斯─REx」探測器升空 | 更多文章 )
科研人員李彬告訴記者,7日晚對2009ES觀測也能夠證明目前人類對近地小行星預測精度已經較高。「根據一系列的軌道根數,中國科研人員已經有能力對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的軌道進行精准預判。形象地說,他來之前我們就能知道他要走哪條路了。」李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