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捕捉小行星 太空船2019年升空

保護地球的小行星捕捉任務假想圖(NASA)

為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威脅,過去一年中,美國小行星捕捉任務引起全球關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19日公布任務最新進展、資金投入情況以及未來的計劃。NASA表示,捕捉小行星的無人太空船計劃於2019年發射,至於目標小行星,將在2018年作出最終選擇。

小行星捕捉任務正式名稱為「小行星重定向任務」(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ARM),主要是用一艘無人太空船捕捉小行星,然後將其「重定向」至穩定的繞月軌道上。

目前相關機構正在評估兩種捕捉方案,第一種是捕捉一顆完整小行星;第二種是從一顆大型小行星表面捕捉一塊巨石。兩種方案的目標直徑均不會超過10公尺。NASA今年稍晚將在兩種方案中作出選擇,並進一步對方案進行優化。

在資金方面,NASA將出資490萬美元(約新台幣1億4500萬元)用於任務各部分的概念性研究。這些概念性研究都是今年3月公開招標獲得,將從7月開始,6個月時間內完成。NASA特別強調,概念性研究也包括評估納入商業合作夥伴的可行性。

NASA副署格斯登美爾(William Gerstenmaier)在聲明中說:「這些系統概念研究讓我們進入下一步,開始研究把人類送往更深遠的太空乃至終極目標──火星的能力,同時也幫助我們驗證保護地球不受小行星威脅的新技術。」

在目標小行星方面,根據NASA「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一顆直徑6公尺的小行星成為最新的「有效候選者」。這顆小行星名為2011 MD,加上此前確定的2009 BD和2013 EC20,NASA迄今共確認3顆小行星適合捕捉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