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美國再度公布對中進口商品價值160億美元加稅清單,隨即中方也立即提出相同規模的反制加稅商品清單。中美貿易摩擦勢如水火,至今毫無緩和的跡象,對於未來可能的發展眾說紛紜。本文以為,中美幾乎已無法避免正面衝突,最後決戰點在經濟底蘊。
兩國的貿易戰已如火如荼地展開
早在貿易戰初期,筆者即指中美貿易戰只是開端而不是結束,美國先於6月15日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八百多項商品課稅,第一批於7月6日對34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商品加徵25%的關稅,大陸也立即採取對等報復措施。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8月7日公布第二批價值160億美元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清單(包括279項商品),將從8月23日開始向這些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中國大陸政府已宣告,將對這一波16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措施採取對等反擊。
而且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在評估對額外2,000億美元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0%的關稅,甚至考慮將稅率提高到25%,目前仍在公眾意見徵詢期,待9月5日結束後即可能落實。之前美國總統川普甚至指出,未來可能擴大對中國大陸進口至美國的全部五千億商品加徵關稅。由於未來徵稅規模可能會超越美國進口中國大陸的一千三百億美元規模,所以大陸也在規劃非關稅報復措施。
從美國態度反覆,且一再加碼,可說是故意激怒中國大陸,藉以引發民族主義的情緒,讓這幾年不斷膨風,吹捧中國大陸國力的共產黨,難以下台,被迫直接與老美應戰,貿易戰短期和解的可能性極低。由於這是一場持久消耗戰,未來誰能勝出,端視二國的經濟底氣。
中美二國經濟表現呈現二樣情
美國經濟表現正處高峰期,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簡稱BEA)發布的數據,在消費與企業支出激增,以及出口的成長下,2018年第二季經濟成長高達4.1%,將近是第一季2.2%的兩倍,這是自2014年Q3的4.9%以來最佳的表現。勞動市場也十分亮眼,美國勞工部八月初公布,美國7月新增就業15.7萬人,失業率低於4%,僅有3.9%。此外,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在七月中僅有20.7萬人,創下1969年12月6日當週(202,000人)以來的新低。近期雖有略增達21.8萬人,但仍在相當低的水準。美國ISM公布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滑至58.1,低於6月的60.2,但仍在高點。縱然中美貿易戰升溫,但根據報導高盛 (Goldman Sachs) 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均上調美國2018 年的經濟預測,其中高盛預測 2018年全年 GDP 增長平均值將可達 3.15%;摩根士丹利也上修至3%,且高盛認為失業率將降至1953年以來新低。 (相關報導: 顧爾德專欄:中美貿易大戰的替死鬼 | 更多文章 )

反觀,中國大陸則不甚樂觀,過去二位數的經濟成長已經不再,而且還一再往下滑,引用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大陸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6.8%,第二季下滑至6.7%,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區間,仍優於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GDP增長6.5%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製造業7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小降至50.8%,為8個月以來最低的紀錄,對以出口導向的大陸為一警訊。債務危機是另一個問題,大陸債務一直是各國關心的問題,貿易戰可能促使其惡化,引用滙豐報告,今年中國國內債市發生涉及13家公司一共20宗違約,違約金額達190億元人民幣。2018年至今年違約比率為0.24%,為過去5年的新高。近期人民幣大貶,資金恐大幅外逃,資金緊俏增加償債的難度,而讓發行美元債的企業更是首當其衝。而長期以債養債,規模已高達40兆人民幣的地方債,亦面臨極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