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積電的全球佈局與全球的去台化

德國投資案確定,台積電完成地緣政治競爭時代的全球佈局。(圖/台積電官網)

台積電的德國設廠投資案底定,外界對此正負評價與看法都有,不過,這是地緣政治激烈競爭時代來臨後,台積電必要的全球佈局,同時也是強權必要的「去台化」佈局。

台積電的德國投資設廠預定投資100億歐元,外界預估可得到50億歐元(約台幣1700億)的補貼,日本的投資案預估最多可得到台幣1057億的補助;美國投資案則預估得到70-80億美元(約台幣2500億)。台積電的海外投資,有人批為掏空台灣、半導體「去台化」,也有外媒認為會更強化台灣「矽盾」地位,官方則強調是「能量延伸,連接中東歐」─兩種說法誰是誰非?

為何各強權要手捧上千億邀請台積電去投資呢?如果說只是為台積電的領先的技術,那台積電穩坐全球晶圓代工技術領先、市占率5-6成的龍頭地位已多年,並非今日才形成氣候,為何過去都不邀請?只有這幾年,才成為各強權爭取對象,各國手捧鉅資邀請台積電前往投資設廠,原因無他,地緣政治因素。

正如張忠謀所說的,台積電無意之間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當美國川普對中國發動科技戰後,讓半導體的重點性與戰略意義強勢凸顯。如果說過去百年,石油是國力最重要的基礎─不論是石油提供的動力、戰力,或是石化產業衍生出的龐大物資需求,石油都是不可或缺。

二戰期間,德國發動對俄作戰,第一時間就是掌控高加索油田;日本「南進」東南亞的主因,也是因美國以石油禁運施壓,日本想掌控東南亞的石油等資源;二戰結束前,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軍艦上與沙國紹德國王會面,確立戰後的「美國提供安全保護,沙國提供原油保證」的合作模式。

一切一切都是為了石油,這是所謂的「石油世紀」!

進入21世紀後,晶片(半導體)被視為「新石油」,其重要性與上世紀的石油一樣、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從尖端軍武(飛彈、戰機、軍艦….)到生產所需的機具設備、醫療器材再到生活上使用的家電、汽車,都需要使用晶片,至於原本就以晶片為本的電腦、智慧手機等就更不必提了。

那些強權、大國發現本身晶片製造能力過低、甚至尖端製程幾乎都掌握在台積電手上,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的話來說就是:夜不成寐,因此紛紛拿出高額補貼邀請台積電去投資設廠,美、歐(德國)、日找來台積電,增加本身晶片自製率、掌握較尖端製程,以保國家安全、因應地緣政治競爭白熱化。

這種邀請台積電去降低對台灣晶片製造依賴的作法,名之為「去台化」並無不妥;台積電既在海外有大投資,國內投資擴增必受影響,大批工程師赴海外,短期而言對國內必然有負面影響,中長期影響是正是負則尚待觀察。至於說因此反而強化台灣「矽盾」地位,恐怕過於「正向思考」。 (相關報導: 林基興觀點:台積電不會倖免,一切都會摧毀 更多文章

對台積電而言,即使初期赴美投資有美國政府壓力的成份在內,但後來的海外投資,則更多是地緣政治競爭下,不得不然甚至必要的全球佈局。除了早期在美國有設廠外,台積電新增投資與廠房基本上都集中在台灣,成本較低、管理方便、供應鏈完整、匯聚效益強大,晶片輕、小、價格高,運輸成本與距離不會是重要考量,因此全面性的「根留台灣」就是合理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