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樂評裴洛西訪台:明修三棧道,暗渡三陳倉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8月3日與總統蔡英文會面。(AP)

任何一個重大的外交行為,都不會是單一層次的;除了高調倡議安全、民主和人權等國際公認價值,裴洛西的台灣行也有實際考量。

美國眾議院議長、第二順位總統候任人裴洛西(Nancy Pelosi)日前旋風式到訪台灣。在不足24小時的短暫停留中,她會見了總統蔡英文、到立法院發表講話,還到景美人權園區參觀,以驚人的體力將此行的三個主題突出到了極致:安全、民主、人權。

除了這三大重點,裴洛西訪台還有三個隱藏意圖:給台灣晶圓產業吃定心丸、為民主黨和她本人在美國國內政治層面加分,以及鼓舞台灣社會直面軍事威脅的戰鬥意志。

本文將結合裴洛西的公開發言、行程安排,及美國和國際的政治局勢,解讀裴洛西此次台灣行傳遞的公開信息,以及她如何巧妙地為三項隱藏議程「暗渡陳倉」。

明棧道:安全、民主、人權

首先,安全層面,裴洛西訪問台灣,是她率領國會代表團的亞太行的一部分,其他參訪國家還包括南韓、新加坡等,而此行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共同安全」(mutual security)。

在她解釋訪台目的《華盛頓郵報》投書中,裴洛西點明,除了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支持,自己與台灣方面的對話重點落於雙方的共同利益:推進印太地區的開放自由──此目標與拜登不久前為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進行的亞洲行高度呼應。

IPEF並非傳統的經貿協定,並不降低關稅,而重在加強美國與印太國家之間的經濟安全和信任,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旨在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和安全威脅。華府政策界對IPEF未能納入台灣不無遺憾,但這也是台灣受限的國際身分所難免。

裴洛西此行可以說是對台灣的補償:雖然並非IPEF的正式成員,但台灣是美國的印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在印太尋求的安全和開放,包括台灣。這可以說是超越了台美中的三邊框架,意指台灣是國際安全秩序的一部分,台灣外交界應為此感動鼓舞。

關於民主,裴洛西明確將此次訪台的背景定義為「世界正面臨民主與專制間的抉擇」,並盛讚台灣的民主價值。

「民主 vs. 專制」的框架,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主題。從任期初的歐洲訪問、去年底的民主高峰會、到上個月的美洲高峰會,拜登都在極力勸導世界各國在此題下選擇「民主」,但效果頂多算是好壞參半。歐洲在俄烏戰爭中守住了底線,但數位重要美洲領導人都因不同意「民主 vs. 專制」的分野而抵制美洲高峰會。

裴洛西的台灣行,不僅成功吸引全世界媒體的注意力,還在台灣官民一致的熱烈回應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謂「民主 vs. 專制」這一外交議程中的華彩一筆。

人權的主題之所以在此行中顯得格外亮眼,很大程度上是由裴洛西本人超過三十年的從政履歷所支撐的。自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後,裴洛西對中國相關民主和人權議題的支持從未改變。從六四後的受迫害學生永居法案,到近年對香港相關法案的推動,裴洛西的角色都至關重要。 (相關報導: 裴洛西是誰?近年訪台最高階美國官員之外,你可能不知道的她 更多文章

在此次匆忙台灣行中,她也闢出大段時間參觀景美人權園區,坐在當年軍法法庭內聽陳菊講述台灣人的受迫害歷程,並會見了林榮基、李明哲等近年來中共人權侵犯的受害者。在美國的中、港、台、維、藏活動家,都知道他們在國會中有兩大最可靠的盟友:民主黨的裴洛西和共和黨的魯比奧(Marco Rubio)。

8月3日,裴洛西參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AP)
8月3日,裴洛西參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