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之間日益加深的對抗正在侵蝕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係,來自中國的商品在美國進口商品中所佔比例已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對美國人口普查局上周公布的貿易數據進行的分析顯示,買家轉而向墨西哥、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購買從電腦晶片、智慧型手機到服裝等商品。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今年前六個月,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的佔比為13.3%,低於2017年全年21.6%的峰值,創下自2003年(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年後)全年12.1%的比例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一轉變始於2018年,當時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一系列中國產品加徵了關稅。新冠疫情期間,口罩和半導體等產品的短缺促使企業重新思考其供應鏈。今年,在中美先進技術之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一些公司切斷了對中國的依賴。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周三發布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投資某些中國先進製程晶片和量子計算,從而加大了對華施壓力度。
「現在企業都很清楚,中美之間在貿易、技術和其他方面的衝突不會消失,」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中美貿易問題的高級研究員Chad Bown說。「它們已經開始設法降低風險。」
全面下滑
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的減少並不是來自某一種產品或某一個國家的進口發生巨大變化的結果,而是數十個行業和國家供應鏈的緩慢變遷推動了這一趨勢。
其中一個因素是生產向其他亞洲國家轉移,即東南亞和印度。從2019年初開始,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下降到了印度、泰國和越南等其他25個亞洲國家的總份額之下。根據普查數據,在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中,這組國家在美國進口中的佔比為24.6%,中國佔14.9%。
與此同時,6月份墨西哥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與中國不相上下。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使墨西哥在作為美國的供應基地方面成為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有力競爭者。後疫情時代推動供應鏈縮短的行動使墨西哥和加拿大更添優勢。
在截至6月的一年中,機械和電子產品是墨西哥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增加的最大貿易類別之一。
如果將出口和進口的美元價值合併計算,墨西哥現在是美國的頭號貿易夥伴,其次是加拿大,中國被擠到了第三位。這一轉變反映了近期美國對華出口份額的下降,以及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的長期下滑。2023年上半年,中國佔美國貿易總額的10.9%。墨西哥以15.7%居首,加拿大緊隨其後,佔15.4%。
這一趨勢已縮小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截至6月的12個月裡,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3,130億美元,略高於新冠疫情時期的低點。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AI狂潮喚起「網路泡沫」記憶,Nvidia會是另一個泡泡嗎? | 更多文章 )
近期以美元計的中國產品進口額以及中國產品在美國總進口中的佔比均有所下降,而且出現在各產品類別中。在截至6月份的12個月裡,機械類產品的進口額同比減少了166億美元。同期,中國在美國機械類產品進口中所佔份額從25.3%降至21.1%。機械類進口包括泵、空調和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