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東亞青運後,誰會是民進黨執政無能的下一個受害者?

作者認為,台中市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的主辦權被取消到現在,蔡政府和民進黨的各種反應,除了引發批評外,也讓人逐漸看透了他們的執政風格和鬥爭手法。(資料照,簡必丞攝)

東亞奧林匹克委員會(EAOC)7月24日召開臨時理事會,決議取消台中市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的主辦權,這個決議進而引發台灣內部一系列的究責和爭論。目前看來,蔡政府除了轉移焦點和推諉卸責之外,並無有效的應對之道。不過,考量到他們過去的表現,這樣的結果,並不很讓人意外。

從主辦權被取消到現在,蔡政府和民進黨的各種反應,除了引發批評外,也讓人逐漸看透了他們的執政風格和鬥爭手法。事實上,外界對於此事的評判,當然都有道理。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這次東亞青運被取消,不應該被視為偶然的單一事件,而是民進黨執政風格下的必然。這次事件中出現的幾個特點,反映的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和涉外事務時的典型模式,同時也是他們的執政風格。而且,由於蔡政府的執政無能,民進黨的整體選情低迷,為了拉抬聲勢,他們的手法只會越來越極端。類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如果不想成為民進黨執政無能的下一個受害者,台灣人民應該鑒往知來,徹底理解他們的執政風格和鬥爭手法,並提早防範。

其實,如果深入探究的話,我們可以從這次事件中發現民進黨政府執政風格的幾個特點:

一、意識形態掛帥,為了達到目的,完全不顧後果。

民進黨長期以來就是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用所謂的台獨政治理念作為號召,既操弄自己的支持者,同時也用來打擊黨內外的政敵。民進黨長期以來,就是利用這種方法,主動出擊,介入台灣社會的各個領域,製造紛爭,以謀取政治利益和各種好處。而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通常不在乎傷害別人,也不在乎後果。他們這次鎖定的領域,是體育,用的手法是所謂的「奧運正名公投」。

紀政等人所推動的「奧運正名公投」,很明顯是一個政治意識形態掛帥,和體育本身無關的目的。在推動的過程中,對於可能的風險,以及國際奧委會的警告,他們一直視若罔聞。民進黨政府雖然不便公開阻止,但卻暗中協助,台中市長林佳龍甚至請紀政擔任榮譽顧問。現在運動會的主辦權被取消,不但對於達到所謂的正名沒有幫助,反而還犧牲了台灣體育選手的參賽權益。這當然是自食惡果,但對於民進黨而言,他們的執政風格就是先做再說,不顧後果。

20180725-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蔡明憲(左)、東奧正名公投提案人紀政(中)等人25日召開「捍衛東亞青運主辦權,絕不向中國低頭」記者會。(顏麟宇攝)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蔡明憲(左)、東奧正名公投提案人紀政(中)等人召開「捍衛東亞青運主辦權,絕不向中國低頭」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二、行為的動機與表面的訴求無關,通常選舉才是主要考量。

由於謀取政治利益才是主要動機,意識形態的目標反而只是一種掩護的手段。如果目標能夠達成當然很好,可以宣稱都是自己的功勞。如果目標失敗或受挫,也可以說成是中共打壓,並藉機在國內製造衝突,同樣也可以獲得政治利益。反正無論如何,受害的都是別人,受益的卻是自己。就好比這次的「奧運正名公投」,他們大張旗鼓的宣傳和行動的結果,惹來中共的注意,造成東亞青運被取消的後果。表面上,這是對「奧運正名公投」的一大打擊。實際上,他們正在想辦法利用這個打擊,轉移焦點、製造衝突,並謀取利益。 (相關報導: 東亞青運被取消》民進黨民調:逾半數民眾譴責中國打壓,僅二成五怪罪政府不認九二共識 更多文章

所謂「奧運正名公投」的主張,是希望能夠以所謂「台灣隊」的名義參加2020年的東京奧運。然而,根據1981年的「洛桑協議」,除非國際奧會同意,否則台灣是不能單方面改變名稱的。換言之,這些主張「台灣隊」的人士,如果真的這麼想成功改變參加奧運的名稱,整個程序應該是顛倒過來。他們應該先向有權核准國家變更奧會名稱的國際奧會執委會遊說,當遊說成功,確保萬無一失後,最後才發動公投,申請更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毫無溝通的情形下,先發動公投決定要更名,通過後再自己改變名稱,然後強迫有權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