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北京對「西方普世價值」的否定,讓中國錯失了什麼?

北京街頭一景。(美聯社)

對比1998年與2022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VS)結果,全球國家的價值觀分佈正在發生變化。對此《經濟學人》10日刊出分析文章指出,包含中國在內的獨裁政權常指責西方將普世價值觀強加給其他國家,這份研究證明了這些獨裁者的說法是錯誤的,包容、自由表達和個人追求仍是推動進步的最佳途徑。

在1981年,全球有超過40%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不過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一些學者認為也許隨著人們脫離貧困、經濟水準上升,世界各地的基本價值觀將開始趨於一致。

當時,密西根大學教授英格哈特(Ron Inglehart)發起了一個全球性的調查項目,旨在測試類似的假設:隨著人們擺脫貧困,他們的價值觀也會改變,就像過去人們脫離貧困進入中產階級時的變化一樣。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會重視教育、個人經驗和理性思考,而不僅僅是宗教和國家傳統權威。

英格哈特認為,可以通過定期民調來揭示世界各地人們的基本價值觀變化,例如「宗教在您的生活中有多重要?」「您願意與外國人住在一起嗎?」以及「您是否相信大多數人?」

如今,英格哈特創建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VS)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社會研究網絡。每隔約5年,研究人員們都會在數十個國家進行民調,以探討在兩個主要維度上不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傳統vs世俗理性價值觀以及生存vs自我表達價值觀。

首先,傳統vs世俗理性價值觀的維度反映了宗教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對上帝、祖國和家庭權威的重視。傳統社會強調宗教和家庭的價值,尊重權威,但對國家權威則較被動。而世俗理性社會則較為開放,強調個人主義和理性思考,相對支持自由主義價值觀。

第二個維度則關係到後工業社會中的生活安全感和個體自主權。生存價值觀的社會著重經濟和身體上的安全,但幸福感較低,人際信任度較低,對多元性不寬容,支持傳統性別角色,且可能傾向支持威權政府。而強調自我表達價值的社會則強調信任、主觀幸福感和公民參與。

根據英格哈特的觀點,安全感與不安全感是影響人們思考方式和價值觀的核心因素。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人們更傾向於尋求宗教和家庭的庇護,它們在災難時提供支持和解釋。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基本的不安全感逐漸減少,世界各地的人們或許會開始更加關注個人的思考和表達。

2022年11月27日,中國嚴酷清零政策草菅人命,示威抗議新疆烏魯木齊慘劇的民眾被上海公安帶走。(AP)
2022年11月27日,中國嚴酷清零政策草菅人命,示威抗議新疆烏魯木齊慘劇的民眾被上海公安帶走。(AP)

然而根據今年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涵蓋2017-22年)顯示,40年後雖僅有8%的全球人口仍處於極端貧困中,但人們對繁榮將培育自由和寬容的期望落空。世界各地的眾多民眾仍固守傳統信仰,有時甚至持有不寬容的觀點。儘管他們的財富增加,卻往往對他人抱持區分自己人與他者的態度。 (相關報導: 《美聯社》拍下黎智英獄中獨囚近況!戶外活動也不得與他人接觸 更多文章

一些地區,如俄羅斯和喬治亞,並未因為經濟增長而趨於寬容,反而更加堅守傳統宗教價值觀。而伊斯蘭和東正教國家的年輕人在個人主義和世俗化方面幾乎不比長輩更為進步,相較之下,北歐和美國的年輕人則遠遠領先。台灣在生存vs自我表達價值觀維度偏向中間,傳統vs世俗理性價值觀方面,則相比中國更偏向世俗理性價值觀。

2023年公布最新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結果(涵蓋2017-22年)。(取自worldvaluessurvey.org網站)
2023年公布最新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結果(涵蓋2017-22年)。(取自worldvaluessurvey.org網站)

在傳統和生存價值方面得分較高的社會:辛巴威、埃及、約旦。

在傳統和自我表達價值方面得分較高的社會: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

在世俗理性和生存價值方面得分較高的社會:俄羅斯、保加利亞、烏克蘭。

在世俗理性和自我表達價值方面得分較高的社會:北歐國家、日本、德國、法國、捷克以及一些英語系國家。

普世價值觀仍是社會進步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