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魔王家族:《西遊妖物志》選摘(2)

牛魔王第一次出場是在「大鬧天宮」段落中的「七魔王結拜」。(示意圖)

按照和神、仙、佛的關係,《西遊記》中的妖精分兩種,一種是神仙家的坐騎、寵物、童僕甚至乾舅舅等,總之跟神或仙或佛有關,大聖舉棒要打,救駕的一定會趕到,跟好萊塢類型片一樣準。還有一種是純草根或者說純野生動物,不和任何神、仙、佛沾親帶故,可就是豪橫,就是要吃唐僧肉;甚至,連唐僧肉都懶得吃,就為賭一口氣。這個,自然非牛魔王及其家族莫屬。

牛魔王第一次出場是在「大鬧天宮」段落中的「七魔王結拜」。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之後,請六位魔王「哥們兒」喝酒,說哥哥們也都自稱大聖吧。第一個回應的就是牛魔王:「賢弟言之有理,我即稱作『平天大聖』」。在取經故事中,牛魔王和他的家族時隱時現,出現多次:兒子紅孩兒,出現在號山火雲洞,被觀音菩薩收為善財童子;弟弟如意真仙,出現在女兒國城外的解陽山,孫悟空為取落胎泉水和他周旋了一番;家族大戲是「三調芭蕉扇」,牛魔王本人、他的妻子鐵扇公主、小妾玉面公主都出場了;餘波則是亂石山碧波潭,萬聖老龍和九頭駙馬是牛魔王的朋友(此段在「九頭蟲」部分分析)。在《西遊記》中,這樣「彼此聯絡有親」的妖精家族,牛魔王家算是獨一份兒。

先來解決一個問題,牛魔王,到底是哪一種牛呢?

黃牛?水牛?

牛被馴化成人類的夥伴,大約是在八千多年以前。那之後,這種動物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遊牧民族享用牛肉、乳製品,農耕民族靠它耕田、負重,所以在很多國家的神話系統、民間傳說中,都有牛的故事。故事中的牛,有的很神聖,有的很邪惡。

古希臘神話裡有個著名的「歐羅巴」的傳說:眾神之王宙斯曾經變成一頭公牛,將腓尼基公主歐羅巴拐騙到大海對岸一塊陌生的大陸,這塊大陸後來就以歐羅巴的名字命名,即歐洲。

另一個克里特島米諾斯怪牛的故事,講的是一張牛頭人身的怪物藏身迷宮之中,每年要吃七對童男童女,直到英雄忒休斯破解了迷宮之謎,殺死了怪牛。

印度教奉牛為神,有不殺牛的習俗,牛在大街上隨便溜達算是街景之一。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牛在印度都被叫作「神牛」,只有長著一個高聳的類似「駝峰」的「肉瘤」、大名「瘤牛」的母牛,才被奉為神牛。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神,坐騎是一頭白色公牛——南迪;而濕婆神的妻子杜爾迦女神,則殺死過一頭作惡的怪牛。

在西周甚至更早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養牛了。依照我們以前在歷史課本中學到的,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對生產力的提高起著特別關鍵的作用。牛在耕地之外還負責拉車,古代的馬匹一向都是稀罕物,所以在農耕地區,普通人主要坐牛車(很晚之後,驢、騾開始普遍使用,牛車才逐漸減少)。

好吧,不是要講歷史課,而是要說明,在中國的農耕地區,牛主要是「役用」的(個別遊牧民族統治的王朝除外),所以傳統的中國牛,也都是力量型的,這倒是符合牛魔王的整體形象設計——個頭大,力量足,所以叫「大力牛魔王」。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這陣仗只有齊天大聖頂得住 更多文章

在「三調芭蕉扇」中,老牛與孫悟空鬥法,最後現出本相,是一頭大白牛:「頭如峻嶺,眼若閃光。兩隻角,似兩座鐵塔。牙排利刃。連頭至尾,有千餘丈長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這副長相顯然有想像的成分,單說這「牙排利刃」,就跟普通的牛不同——牛為草食動物,而且是反芻動物,所以牙齒都是「板牙」,以方便磨碎草植,並沒有鋒利的犬牙,何來「利刃」?至於「兩隻角似兩座鐵塔」,的確是很厲害的武器,「你看他東一頭,西一頭,直挺挺,光耀耀的兩隻鐵角,往來抵觸;南一撞,北一撞,毛森森筋暴暴的一條硬尾,左右敲搖。」我們可以由此猜測一下牛魔王的「原型牛」。我國的牛就那麼幾大類,基本上是南方水牛、北方黃牛,還有青藏高原的犛牛。單就這直直的鐵塔一樣的牛角造型來說,牛魔王應該跟黃牛比較接近。不管哪一種牛,都有著好鬥的天性。南方、北方都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