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說:「我那7歲的外甥,眉清目秀,長得十分討人喜歡。什麼都好,就是嘴巴不乾淨,總喜歡罵人、說髒話。如果說他什麼都不懂,那還情有可原。可是,他什麼都懂,是非觀念清楚。你若問他:『罵人、說髒話好不好?』他會不加思索地告訴你『不好』!這是怎麼回事?應當怎樣教育才好?」
在生活中許多父母發現,有些髒話、咒罵的話,孩子學起來特別快,不一會兒就琅琅上口了。即使是出言謹慎的父母,只要偶爾冒出一句半句髒話來,孩子們往往會立刻學起來,並且把這些話在小朋友之間迅速地「交流」。父母越是顯得對這種情況驚訝,孩子們就越覺得有趣,弄得父母常常很尷尬,很無奈。
孩子為什麼罵人、說髒話?世上沒有無因的果。孩子的罵人、說髒話是學來的,周圍的成人,包括同齡夥伴的罵人、說髒話,是他們學習的對象;影視中的罵人、說髒話,也是他們的學習對象。他們覺得好玩就學,並不以為是錯才學,所以大多屬於無意識的學習。
孩子開始罵人、說髒話時,如果成人及時地予以教育和阻止,一般還是比較容易奏效的;如果孩子開始罵人、說髒話,成人覺得好玩,聽之任之,甚至加以欣賞,那就不好了,只會助長孩子這種壞習慣。
有人訪問了一大批家庭,調查家庭氣氛對孩子罵人、說髒話的影響,發現這樣三種情況:家庭成員和睦相處,長幼有序,孩子都很講禮貌,沒有罵人、說髒話的行為;家庭成員思想活躍,充滿朝氣,孩子多活潑,亦講禮貌,一般亦無罵人、說髒話行為;只有動不動就吵架鬧事,一片烏煙瘴氣的家庭,孩子或倔強或膽怯,不講禮貌,罵人、說髒話。
一位母親說,有一次她為兒子洗澡,小傢伙特別興奮,用手把水拍得四處飛濺。孩子的調皮讓母親很煩躁,於是順口罵了一句「小混蛋」。哪知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彷彿覺得這三個字的音節特別有力,從此無論是高興還是氣憤的時候,他都喜歡把「混蛋」兩個字掛在嘴上,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亂說、甚至還別出心裁、無師自通地在混蛋前加上「老」、「大」、「胖」、「瘦」等字眼,以此形容不同的物體。孩子的「語言天賦」讓這位母親很頭痛。
這一案例給我們提了個醒,平時在孩子們面前說話時一定要「小心」,不要「出口成髒」。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的語言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準確、文明,都和我們平時的語言模式有關,要讓孩子不說髒話,父母應該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
如何讓孩子改掉說髒話的習慣?
孩子不文明的言談舉止無非來自三個方面:家庭、學校、社會。
家庭的影響是主要的,因為它對孩子的影響先入為主,影響力度最大(耳濡目染)、深度最廣(潛移默化)、時間最長。
學校是文明的地方,對學生言談舉止的影響應該是正面的,但是家長不要忘了,學校除了正規教育之外,還有非正規的「民間」活動,那就是同學之間的私下接觸。同學家長中什麼涵養的人都有,於是各種不文明的言行也就在私下傳播開來,像上面提及的孩子的表現,也有可能傳染給某些小「哥們兒」。 (相關報導: 只想做自己,不願聽大人的話!Z世代的孩子該如何管教?心理學家揭1大價值觀差異 | 更多文章 )
在社會影響中,媒體的負面作用不可忽視。例如黑幫電影、警匪片為了描寫反面人物,總要有些不適當的言談舉止,這是他們的象徵性特徵,不可或缺,但是如果沒有恰當的引導,孩子就會當成新鮮事物學,而且覺得「夠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