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兒經常被誤認為缺乏社交能力,與人相處時會感到不自在或想要迴避。對於別人的表情、言語、感受、想法等特別敏感的孩子,在人多的地方容易感到疲倦,比較偏好小型聚會,也不會主動參與各種聚會、積極結交朋友。
高敏感人擁有良好社交能力
然而,高敏感兒的社交能力並不亞於任何人,他們可以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善於觀察的他們,對朋友體貼入微。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後,慢慢地也會了解到他們溫暖的心意。他們總是以誠懇的態度對待朋友,也因此獲得朋友的信任。
高敏感兒與生俱來的共感能力,讓他們懂得在朋友開心時,為朋友感到開心;當朋友傷心難過時,予以真誠的安慰。
具有高度共感能力的孩子,在採取行動前,會先觀察別人。根據過程中獲得的訊息,進一步理解對方,並同理他人的感受。事實上,高敏感兒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也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建立友誼。
焦慮是求生本能
如同前面提到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針對特定對象或狀況會感到恐懼和焦慮是很正常的。但父母可能還是會抱著「孩子要是可以不要那麼焦慮,那該有多好」的想法,因為看到孩子陷入焦慮,父母內心也會跟著不安。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看似不必要的「焦慮」情緒呢?雖然是情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呢?
試想,假設現在有一隻老虎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會有什麼反應?想必會覺得害怕和緊張。就身體反應而言,可能會出現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現象,血液會流向肌肉,肌肉開始變得緊繃。為了對抗老虎,你的手裡可能拿著石頭或棍棒留意四周,要不然就是趕緊逃跑,找到安全的藏身之處。
當人類遭受生存威脅時,出於本能地會為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此時,會出現瞳孔放大、心跳和呼吸急促、流向大腦和肌肉的血液量增加等身體變化。這種現象稱之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也往往伴隨著焦慮的情緒。
假如猛獸出現在面前,卻絲毫不會感到焦慮,那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們完全不緊張,甚至還想睡覺、軟弱無力呢?
我想,那樣的人大概很難存活下來。焦慮是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所出現的情緒,幫助你啟動身體和心理防禦機制,發出警訊藉此增加生存機率。
事實上,以人類演化史而言,容易焦慮的敏感特質是有利於生存的。敏感的人才能憑直覺判斷周圍的野獸是否會造成安全威脅、待在什麼樣的地方比較安全、哪裡才能找到水和食物。
因此,敏感的人通常也擅長擔任領袖或預言家。在過去,對猛獸的威脅、異常自然現象等毫無防備的狀況下,擁有敏感特質反而是令人羨慕的。
自人類出現以來,已歷經數百年的時間,但容易焦慮的敏感特質並未消失。正是因為有這些擁有敏感特質的人,人類才得以保有多樣性,並提高生存機率。從進化學角度來看,敏感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要。
如果孩子對周遭環境敏感,容易受到驚嚇,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生存能力特別出眾。換作是在上古時代,這類型的孩子可能會為了因應未知的風險,開始試圖蓋房子、搭建圍籬和儲備糧食。 (相關報導: 你有「社恐」嗎?盤點社交恐懼症5大特徵,最怕聊天沒話題、出席聚會前超焦慮 | 更多文章 )
當我們清楚知道「高敏感兒是努力型的孩子」,某種程度上也就能理解高敏感兒內心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