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中共宛如梁山泊─鮮為人知的趙紫陽

中共將前總理趙紫陽從歷史中剷除得一乾二淨,八九之後出身的年輕一代大都不知趙紫陽是何許人也。(資料照,AP)

趙紫陽的母親為何終身反對共產黨?

在西方,文學和新聞報道涇渭分明;但在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受到嚴格管控的當代中國,則存在著一種介於文學和新聞報道之間的報告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一度成為文學及新聞之王,並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生活。當代中國的報告文學作家,若以代際劃分,大致可分為三代:劉賓雁、蘇曉康、盧躍剛分別代表著這三代人。劉賓雁、蘇曉康先後流亡美國,盧躍剛則一直活躍在國內文學界和新聞界,屢受打壓卻越挫越勇。

洋洋三大卷、磅礴百萬字的《趙紫陽傳: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是盧躍剛的最新力作。趙紫陽去世後,盧躍剛耗費十三年時間,訪談數百位歷史當事人,查閱汗牛充棟的史料,以歷史研究的方法寫成此一傳記。他不接受家屬資助,不接受任何人審稿,以謙卑、審慎的態度,完成了對趙紫陽的歷史定位:二十世紀中國偉大的改革家、中國市場經濟改革之父、偉大的人道主義者。趙紫陽所領導的中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部「未完成」的交響曲。趙在性格上有弱點,過於膽小或忠厚,其秘書鮑彤評論說,這一點「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在關鍵時刻可能是致命的」;而趙則有一番自我辯解,「膽小的人,有原則」——趙紫陽未能像葉爾欽那樣登上坦克振臂一呼,但他一生堅守住了不開槍屠殺學生的原則,他如同陳獨秀和戈巴契夫一樣雖敗猶榮。

中國報導文學作家盧躍剛最新力作《趙紫陽傳: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上中下)》書封(印刻)。
中國報導文學作家盧躍剛最新力作《趙紫陽傳: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上中下)》書封(印刻)。

此前,已有多部趙紫陽傳記出版,包括根據趙紫陽晚年錄音整理而成的回憶錄(香港版名為《改革歷程》,台灣版名為《國家的囚徒》),那麼,盧躍剛的這本趙傳有何特異之處?首先是史料令人耳目一新。盧躍剛發掘出若干此前不為人知的史料,呈現出趙紫陽鮮為人知的一面。比如,這些史料重新界定了趙紫陽與鄧小平、胡耀邦、萬里等人的關係,這些關係直接決定著八十年代改革的成敗。其次是根據新的史料得出諸多新的論斷。見識是一名作家或一部著作成功的前提。清代詩人葉燮說,作者應具備「識、才、膽、力」,其中「識」對其他三者具有主導作用。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指出:「文以識為主。認題立意,非識之高卓精審,無以中要。才、學、識三長,識為尤重,豈獨作史然耶?」盧躍剛的趙傳,處處充滿其真知灼見,穿透迷霧,啟迪人心。

在關於趙紫陽父母部分,作者並未支持趙紫陽的父親在土改中被虐殺的說法,但承認作為開明鄉紳的趙父因土改被批鬥而病故。土改工作組從趙父的床下挖出元寶和銀元,趙家人的棉被和棉衣等生活用品全被抄走,冬天凍得瑟瑟發抖。趙父去世時,已是中共中層幹部的趙紫陽就在臨縣任職,離家咫尺之遙,卻不敢回家與父親見最後一面並操辦後事。 (相關報導: 「中共越界越來越過分!」吳斯懷看不下去:把台灣人民越推越遠 更多文章

書中對趙母的描述更是前所未見。趙母不識字,但是懂歷史,聽書看戲,對共產黨印象很壞。她跟趙講:「你給共產黨拉套,不會有好結果。」果然一語成讖。趙母反對共產黨的原因很簡單:「共產黨不好,拿人家東西。這些東西都不是自己的。」文革中,趙母說:「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將毛與殺功臣的朱元璋相提並論。孫子回家看奶奶,說毛主席是大救星,奶奶卻說:「毛主席是大壞蛋。」她說共產黨的江山是靠殺人、搶人得來的,這樣的江山維持不長,她的觀點到死都沒有變過。母子政見不同,感情也疏遠了。趙數十年從未回過河南老家,跟母親再未見面。母親在一九七六年去世時,趙已是四川省委書記、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卻仍未回家。鄧小平也是如此,從不回老家,對鄉親極端冷漠。共產黨就是要泯滅人的親情,以黨取代父母的地位,國民可以不孝,卻不能不忠。